一歲一禮,一寸歡喜

南開大學濱海學院
2021-2-17 20:16:57 文/吳天翊 圖/白鵬宇
老人們總是說“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總有數(shù)著指頭盼除夕的孩子,盼春晚團圓齊聚圍著溫暖的爐火,繡窗花貼和紅紅的大掛鞭。孩子們一個指頭、一個指頭的終于算到除夕日,家家戶戶在冬日暖陽里,站在高高的凳子上貼起對聯(lián),年就這么開始了……
One
過年就是豬肉燉粉條才實在
文| 安洪澤
喧嘩熱鬧的街道掛起紅燈,家家戶戶的廚房中飄出飯菜香,年味提著燈籠,踏著鑼鼓聲,叩響家家戶戶的大門。
“小孩小孩你別哭,進了臘月就殺豬。”臘八節(jié)過后,家家戶戶都開始過年的準備,在農(nóng)村的姥姥家,每年過年都會“殺年豬”,這是農(nóng)家人一年中的重頭戲,左鄰右舍都來幫忙,晚上在一起吃個熱騰騰的殺豬飯,過年就漸漸拉開帷幕。
東北的年夜飯是樸實而豪邁的,豬肉燉粉條、鍋包肉、鐵鍋燉魚、醬豬蹄、豬頭肉……每道菜都充滿了幸福和滿足。用豬血做成的血腸,配上肥美的白肉和自家腌制的酸菜,在大鐵鍋中燉煮成白肉血腸,是對忙碌一年的人們最好的滋補和慰藉。
千家萬戶,霓彩閃爍,新舊交替,萬古不窮,年年有新歲,歲歲有新春。春節(jié)總是喜氣洋洋,總是多姿多彩,總是煙火飛舞,也總是忙忙碌碌。
Two
菜豬油餡的團子
文 | 康佳麗
“過年你們家都包什么餡的餃子?”
“我們這兒都吃團子,菜豬油餡的!
臨近過年,菜市場里賣團子的攤位總是擠滿了阿公阿婆們,為即將歸來的兒女們帶來最甜蜜的慰藉,是熟悉的菜豬油團子。它是用豬油和糖炒的青菜包進糯米粉里,經(jīng)不住深深的一吸,這兒的空氣都是甜的了。
對于家鄉(xiāng)的人而言,甜可能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吧,已然把甜融進了骨子里,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那些暗含在味道里的邂逅與離別、共同的經(jīng)歷、未來的期許、感受到的所有美好,都將伴隨著往后的每一刻。甜蜜的菜豬油能瞬間治愈生活,仿佛靈魂又加滿了油。
我就是可以為菜豬油餡的團子載歌載舞的那種人,它是我最甜蜜的味道。
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Three
限號限不住年
文 | 劉林聰
“你爸今天可能趕不回來了,汽車限號!
媽媽扭頭跟我說完,就繼續(xù)忙著擦擦洗洗廚房的抽油煙機。我也只能點點頭,進而嘆口氣。畢竟響應國家號召,限號出行誰也不能違反,不過只能留爸爸一個人孤零零在北京跨年了。
本該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卻因為爸爸的缺席,更突出了這份冷清。閑來無事,我也只能打開電視機,借用電視里面的人物吵鬧聲給這房子平添一點煙火氣。不知過了多久,我已經(jīng)困得快要去和周公夢里下棋了,媽媽用圍裙蹭著她那濕漉漉的手,正舉著手機朝我走來。
“閨女!新年快樂!”爸爸的臉從手機里映了出來,電視里也正在一起倒計時迎接新年“三、二、一 ,新年快樂!”耳邊電視里面煙花聲一聲高過一聲,把我的心也填得滿滿當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并沒有在一起,但心與心的距離早已親密無間,我想,這次跨年可以說是畢生難忘了吧。
Four
奶奶家的年味
文 | 傅琬真
想起小時候,去鄉(xiāng)下奶奶家過年是我最期待的事情。大宅門口大紅的春聯(lián)和燈籠,兇巴巴的門神和大黃狗。置辦新衣和鞋帽,熬夜守歲放鞭炮,這些一樣都不會少。但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年夜飯。
奶奶家的年夜飯十六道菜一個也不會少,食材大部分都是自家養(yǎng)的,新鮮肥美。什么紅燒排骨、三杯雞、麻婆豆腐、葷素水餃,聽著都讓人直流口水!但是飯桌上的那些個規(guī)矩又總是急得我抓耳撓腮,好在奶奶疼愛我,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讓我偷吃一點。
吃完晚飯,兄弟姐妹幾個圍在一起放煙花,門前的大黃狗也激動得汪汪直叫。等我跟著大人們走家串戶揣著滿滿一口袋的糖回家,媽媽會將壓歲錢放在我的枕頭底下,告訴我新的一年我也要平平安安。
街上彩燈亮起,屋里桌上菜肴也在談笑里慢慢變少,星星滿天時煙花絢爛無比,在除夕夜孩子們是愿意吃完飯跑出去的,跑去街道里看家家戶戶門口的紅燈籠,炮仗聲里的春晚也開始了倒計時……
等到新年的鐘聲一響,就好像這一年中所有的不愉快都將隨著新年的鐘聲一起煙消云散。
新年伊始
福運降至
祝我們新春快樂!
出品 | 公能百辰傳媒中心
文字 |王樂
編輯 |王瑛珂
審校 | 楊景瑞張夢越
責任編輯 | 梁巍
公能百辰傳媒中心南開大學濱海學院記者團《濱海學院報》編輯部
——凝聚引領守正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