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真正改變孩子一生的不是道理,而是習慣

沈陽同文教育
2021-3-17 14:55:14 文/施若熙 圖/龔梓婷
人是靠習慣生活的,道理僅是用來指導生活。能改變?nèi)松牟皇悄懵犨^的大道理,而是你在日常生活中的小習慣。
梁啟超
01道理不是萬能藥
一生那么長,我們聽過數(shù)不清的道理。不論是親人前輩的心得教誨還是朋友的善意提醒,亦或是每天通過手機、雜志等各種媒介接收到的形形色色的心靈雞湯、人生哲理。
聽了這么多道理,但卻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過好一生。
能改變你人生的不是道理。你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是由大道理勾勒出來的,有意義的人生都是踏踏實實的點滴積累起來的,這個點滴生活都是由你的習慣決定的。
我們常常期待著自己聽到一個終極道理,幾天或幾個星期之后就能對自己的人生造成根本性改變。但聽到之后不去行動,這才是我們普通人真正面對的問題。
道理一說就懂,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人生都會因大道理而發(fā)生改變。舉個簡單的例子,要健康,懂得多少健康的道理都沒用,關(guān)鍵還是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
清末風起云涌,隨時代變化的還有層出不窮的學說,漫天飛舞的各式道理。
生于變化的歲月中,梁啟超也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道理。面對這些道理、學說,梁啟超并未照單全收。
《楞嚴經(jīng)》里面講:理可頓悟,事須漸修。能改變?nèi)松膹膩聿皇蔷哂衅毡檫m用性的道理。
道理是抽象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但生活不是,人生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同,甚至人生的這一刻與下一刻也千差萬別。
我們每個人都是有著獨立人格的個體,而不是一個依靠他人指引生活的盲人,別人的道理用在自己的身上,并不見得會產(chǎn)生好的效果。
02不是道理沒用,而是習慣不好
“知易行難”,聽道理簡單,按照道理執(zhí)行卻很難。習慣是人生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歌德說“最好不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幻想什么,而是在旭日出生的時候即投入行動”。道理聽了千萬次,不如邁出一步,讓道理變成習慣。
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沒有誰一開始就擁有超人的能力,也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獲得成功,成功的秘訣在于生活的點滴,在于平時養(yǎng)成的習慣。
有人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習慣是生命的基石。
人是靠習慣生活的。有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wěn)定的習慣。
同一個動作,重復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的動作;同一個想法,重復21天,就會變成習慣性想法。
習慣一旦產(chǎn)生,就會影響人的潛意識,進而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你的行為。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梁啟超出生于廣東新會,在他出生前,梁家在此處已經(jīng)生活了近二百五十年。梁啟超的高祖、曾祖一直以農(nóng)耕為業(yè)。
在那個年代沒有人不明白讀書入仕光宗耀祖的道理,但直到梁啟超的祖父這一代,才“始肆志于學”,真正將道理落到實處變成一種習慣。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誰都知道的道理。梁啟超談讀書時,不空談讀書有益,只勸人要養(yǎng)成愛讀書的習慣。
不是道理沒有用,而是你沒有養(yǎng)成知行合一的好習慣。
道理與改變?nèi)松g,有著巨大的鴻溝,知行合一是穿越這道鴻溝的橋梁。如果道理沒有真正被你用起來,當然不會對你的生活有任何改變。
所以,聽多了道理沒有用,將道理內(nèi)化成你的習慣,變成你的信念才是重要的。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會有一個好的人生。
03道理需植入習慣中
習慣不是最好的仆人就是最壞的主人。成功與平庸間的不同,并不在于懂得道理更多,而是擁有更好的習慣,能把一個又一個的大道理,轉(zhuǎn)化成一個又一個良好的習慣。
只聽道理不能改變?nèi)松,腦子懂了的同時,身體還要懂,要動起來,將道理植入習慣中,只有這樣才能將道理內(nèi)化成行為,才能發(fā)揮道理的改變?nèi)松?/p>
只聽道理對人的影響往往曇花一現(xiàn),將道理植入其中的好習慣卻是人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在不斷升值,人整個一生都可享受它的利息。
《易經(jīng)》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做人做事要通達,這個道理誰都懂,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將通達的道理融入生活,變成一種習慣。
你做不到,梁啟超卻做到了。
“多變”是后人評價梁啟超最常用的一個詞,確實,梁任公一生觀點變化無數(shù),道路變化無數(shù),但這不正是將通達的道理發(fā)揮到極致,將道理植入習慣中的一種表現(xiàn)嗎?
真正改變你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習慣。聽過再多的人生哲理,不把它變成你的一種習慣行為,對你人生的改變也無濟于事。
吸煙有害健康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可依然有這么多人戒不掉。
能讓你人生發(fā)生改變的從來不是寫在紙上、聽在耳里的大道理,改變的發(fā)生要靠自己的行動,改變壞習慣,形成好習慣。
把道理記在心里,用行動表現(xiàn)出來,把良言變成自己的好習慣。當你擁有了一個又一個的好習慣,何愁自己的人生不越變越好呢?
梁啟超教育觀點
教育是人類一項極其復雜的活動,更不能沒有宗旨。
中國傳統(tǒng)教育最大的缺點,是培養(yǎng)出來的人缺乏國家觀念。
教育要培養(yǎng)“特色的國民(新民)”。這種“新民”必須是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質(zhì)。
教育分為四個時期:5歲以下為幼兒期,受家庭教育或幼稚園教育。6歲至13歲為兒童期,受小學教育。14歲至21歲為少年期,受中學教育或同等程度的實業(yè)教育、師范教育。21歲至25歲為成人期,受大學教育。
兒童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年齡特點,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要從小及早傳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常識,然后逐步擴大學生的眼界。要重視實物教學、直觀教學,引起兒童的興趣。
在《論師范》一文中,他指出:“師范學校立,而群學之基悉定”,因此師范教育必須首先辦理,以保證小學有合格師資。
女子教育的好壞,關(guān)系到家庭和種族的后代,關(guān)系到國家的強弱。他說:“吾推極天下積弱之本,則必自婦人不學始。
良好的女子教育,“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遠可善種。”
主張男女平等、婦女解放,提倡創(chuàng)設(shè)女學。
同文教育皇姑總校服務專線:400-024-0508
同文教育沈河校區(qū)服務專線:400-024-1518
同文教育鐵西校區(qū)服務專線:400-024-9448
同文教育三臺子校區(qū)服務專線:400-024-0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