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加的創(chuàng)造性 — 劉鳴與他的水墨藝術

燕舟藝術
2020-3-08 14:41:58 文/饒雨彤 圖/杜博
———文/武振國
劉鳴在水墨藝術的探索中不急不緩,一點點的積蓄著疊加著他的智慧、他的“創(chuàng)造性”。
最近在聽一檔叫“羅輯思維”的節(jié)目,其中有一期叫“看不懂的英、美、法”。在這期主講法律的節(jié)目中有這么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名詞——“疊加的創(chuàng)造性”。
這種創(chuàng)造性不激烈,卻也不安于現(xiàn)狀,一點點的積蓄進行大的變革的力量。所以當有一天“它”由一顆種子長成一顆參天大樹時你不會覺得突兀,甚至會覺得理所應當。
那么,劉鳴的“它”這種成長為什么會讓人覺得理所應當,甚至內心還會有些期待?我想“疊加的創(chuàng)造性”的背后不僅是對于傳統(tǒng)的尊重也是對于突破常規(guī)展現(xiàn)“自己”獨特藝術魅力的一種期望。
而當下浮躁的創(chuàng)作風氣正是缺少這樣一種尊重傳統(tǒng)又不安于現(xiàn)狀的精神。
疊加的創(chuàng)造性
劉鳴是做水墨藝術的,水墨本身不必多言,2000多年的歷史已經(jīng)滲透到中國人的血液中,這種形式在中國也得到最廣泛的認同。但今時不同以往,水墨的文化、現(xiàn)實生活背景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它已經(jīng)從中國最廣泛的書寫方式萎縮到只有少數(shù)人的“消遣”,所以即便是在中國它也不應該一塵不變延續(xù)以往的“生活”方式,它應當在當下的生活環(huán)境中做些調整,就如同近20年我們獨立的生活環(huán)境中那些一點點的變化、有了彩電、有了電腦、有了手機、有了ipad air。
從劉鳴的作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疊加的創(chuàng)造性”,這種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上的不斷微調。比如他最初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撲面而來的傳統(tǒng)氣息,它的形式、用筆都有著深深的傳統(tǒng)中國畫的痕跡。
慢慢的、你發(fā)現(xiàn)這種傳統(tǒng)的“拘束”在一點一點的被釋放,越來越多的當代“情緒”加入進來,現(xiàn)代感開始一點點的增強,這種變化像是水滴石穿,一點點的消解那種“有!碑敶臇|西,一層層的積蓄當下的“語言”、“審美”。我想“疊加的創(chuàng)造性”去詮釋劉鳴對于水墨這種藝術形式的探索大概再合適不過了。
都市天空
劉鳴的《城市風景》系列畫面因素很有趣,與其說是城市,不如稱之為斷壁鄉(xiāng)村更合適些。
在《城市風景》這個系列中,劉鳴沒有現(xiàn)代都市那種“銳”的感覺,反而運用一些過去式的符號,像磚墻、瓦片什么的!冻鞘酗L景》中沒有完整獨立的形態(tài),像是拆遷時被推土機肆無忌憚被毀壞的舊的生存環(huán)境,支離破碎、胡亂堆砌。像是一個時代落幕時的無奈、掙扎跟壓抑。
濃重的墨色像圍城一樣把四周“糊”的密不透風,只有在畫面的中心位置給人留了一點陽光。
這種感覺像極了站在大都市CBD區(qū)仰望天空的感覺,四周都是百尺危樓,望久了總會有點不自在,好在還有片空的地方能讓“眼睛”呼吸一下。
當代的生存環(huán)境是被擠壓的,都市的生活尤是如此,看看我們的左鄰右舍就知道什么叫做“圍城”了,不光是左右前后,就連上下也是如此,我們往往只有一個通向陽光的地方,只有一扇窗,四周都是“背光”的。
都市化的進程中這種被圍困的“人”必然會越來越多,毀滅跟重生也必然伴隨這新的關系的構建。關鍵是的給自己留一扇隨時能打開的窗戶,沖破這重重迷霧,向往自由跟光明。
劉鳴的《城市風景》似乎像是有這樣的一種說教在里面,像是對新的生活方式的思考,告訴人們珍惜抬頭看到的一片天。
再有,在《城市風景》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元素,一些抽象精簡化的植物花朵,它們在畫面中往往是“向上”的一種感覺,在畫面其它因素的承托下像是飛升一般。
我想,這大概就是劉鳴先生這個系列中向往自由沖破牢籠的那個“生機”吧。
腳踏兩船
劉鳴的水墨藝術,是被牽引的水墨抽象,是一腳踩著傳統(tǒng)“寫意”的
當代水墨藝術。
對于劉鳴的作品稱之為“抽象水墨”我并不完全的認同。其并沒有消
除完全的視覺印象,且很多時候給人的感官享受不僅是抽象美,還有
傳統(tǒng)水墨的意象美,所以單純稱之為抽象水墨顯然是不準確的。
劉鳴的水墨藝術有著比較深的傳統(tǒng)審美烙印,不似培根、瑪琳·杜瑪斯精神上開出的“惡之花”,也不似瓜亞薩明那種凝聚的悲傷、痛苦帶來
的感動,是一種根植于傳統(tǒng)藝術對于精神的追求,那種超凡脫俗的精
神田園。而與此同時其又擺脫了傳統(tǒng)水墨的基本“程式”,畫山?jīng)]有
了山的筆法,畫花草沒有了花草的章程,而是用一種當代認知度更廣
的語言去對這種精神家園進行詮釋。當然很明顯這種藝術語言是有抽
象藝術的影子的。但這種感覺顯然不似一個打著領帶的紳士去發(fā)狂的
精神性的涂鴉,而更像一個穿著中山裝的文人在做一種嫁接兩種文明
的探索。
“有趣”的矛盾、沖突
裝置《水墨空間》在我看來更像是《城市風景》系列的衍生品,借助
裝置三維的表現(xiàn)方式立體的把《城市風景》呈現(xiàn)出來。
它有趣的地方不是《城市風景》這層“表皮”,也不是“支架”,而是兩者之間的一種關系。這就好比旗袍一樣,若是把中國的這個民族服飾套到西方姑娘挺拔的身體上無疑是非常有一種沖突、矛盾的趣味性在里面的。
支起《城市風景》的這個“衣架”跟《城市風景》之間就很有這樣的
沖突、矛盾的趣味性!爸Ъ堋庇昧撕芏嘁(guī)規(guī)矩矩的圓柱、錐體,也
有些不規(guī)則的“型體”在里面,但這些“型體”的邊緣大都是簡單的
大直線跟曲線,而這些抽象藝術最基本的元素跟《城市風景》中那種
“散”、那種不太注重規(guī)矩的形式形成一種“矛盾的、別扭的”藝術
語言,這種藝術語言,對話上的沖突構成一種“錯位”感,而在我看
來這點也恰恰是劉鳴《水墨空間》的“有趣”之處。
中國式抽象
相比劉鳴的水墨跟裝置藝術,我更喜歡他的陶瓷作品,那種超凡的抽
象美感極具中國味且不失當代藝術的時尚感。
在我看來劉鳴先生陶瓷作品是要比他的水墨跟裝置更出色的,其借助了又一個極具識別性的中國符號——“瓷器”。在很多中國民間燒制的瓷器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很瀟灑自由的線條、筆法,這些線條跟筆法很多時候組合到一起構成一種很有傳統(tǒng)中國味的“圖畫樣式”,非常寫意,而且很漂亮,所以我們也常能看到很多民間的手藝人做出一些藝術家都做不好的東西。
劉鳴卻非常巧妙的把這種筆法打散了,彼此或是交集或是分離都無關系,但不會彼此關聯(lián)的組成具體的任何有視覺經(jīng)驗的圖像,像作品“000”,被拆散的“筆畫”彼此聚合成幾塊,而“筆畫”的構成因素就是“青花、紅”兩種顏色,這幾個孤立的小塊就那樣以相對的形狀、大小、距離存在,里面隨意的擺放著瀟灑的筆畫。而這些“塊”就那樣因為簡單勾畫的交錯線產(chǎn)生交集。
這種“抽象”跟西方抽象藝術是非常不同的,沒有那種精準的“規(guī)矩”,也沒有那種放縱式的無定式,而是一種“大概齊”式的中國式的藝術修辭(就是說藝術家明白要做什么但不一定跟要做的完全一樣,那種出入在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概念里完全是允許的)。再加上這種修飾作在瓷器上,形成了一種三維的呈現(xiàn),客觀上就讓這種味道再次“抓”起來一些,讓其具有一種別樣的抽象美感,一種兼具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抽象與寫意的獨特美感。
結語
藝術的一個獨特魅力就是我們可以多角度的去看待它,我們可以由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結果做出不同甚至相反的判斷。藝術家作品的魅力卻在于其不斷的創(chuàng)新的路上。劉鳴的水墨藝術將何去何從?我不知道,也許會這樣也許會那樣,但我相信他還會一點點的積蓄疊加他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的那些有趣的“ 因素” , 直到有一天這些“小發(fā)現(xiàn)”、“小創(chuàng)造”能長成一棵與眾不同的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