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微故事|分別近20年,他讓留學歸來的兒子下鄉(xiāng)務農

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
2021-9-11 21:57:57 文/楊智淵
作為一個普通的父親,毛澤東與自己的孩子感情深厚,動蕩年代里的長久分離也沒有隔斷父子間彼此的掛念。作為一位偉大的革命家,毛澤東始終教育和引導孩子們?yōu)槊褡搴蛧曳瞰I青春、拋灑熱血。在毛家父子的身上,人們感受到的不止是父子情深,還有更為厚重和廣博的家國情懷。
1946年1月7日,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回到延安。在蘇聯(lián)生活了近十年的毛岸英,對中國的情況知之甚少,毛澤東決定送他去陜北農村鍛煉。
1946年,春耕即將開始,在王家坪村一棵大柳樹下的石桌前,毛澤東與岸英進行了一場意味深長的談話。
延安王家坪革命舊址中的毛澤東舊居
毛澤東首先詢問岸英在蘇聯(lián)是否經(jīng)常讀自己寄去的書,得到肯定回答后,毛澤東欣慰地說道,應當知道中國的知識,更要懂得中國革命的知識!隨后他鄭重而嚴肅地對岸英說,你在蘇聯(lián)的大學畢業(yè)了,但學到的知識是書本上的知識,只是知識的一半,這是不完全的。你還需要上另一個大學,這個大學過去中國沒有,外國也沒有,這就是勞動大學!在這個大學里,你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岸英欣然應允。
臨行前,毛澤東又囑咐岸英要老老實實地鍛煉,和群眾打成一片,生活上不能有任何特殊,要多做調查研究工作,通過實際的調查,了解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的情況,學習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幾天后,毛岸英來到延安縣,成為邊區(qū)特等勞動英雄吳滿有的學生。他種地開荒,沒幾天雙手就打滿了血泡,但也不叫苦叫累,只咬著牙繼續(xù)干。盛夏,他的皮膚有的地方脫皮了,鄉(xiāng)親們心疼地勸他歇幾天,他卻懇切地說自己需要好好磨練,依然堅持出工。在鄉(xiāng)下生活勞動的日子里,毛岸英不僅學會了耕地等主要農活,還同勞動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當他再次出現(xiàn)在大家面前時,彼時的“洋學生”儼然變成了一個地道的陜北壯后生!
毛澤東和毛岸英
毛澤東對兒女的愛,博大而深沉,細膩而嚴厲。年幼的岸英跟著母親楊開慧身處牢獄時,他焦急牽掛;岸英和岸青留學時,他寫信寄書,勉勵教育;岸英在蘇聯(lián)參加衛(wèi)國戰(zhàn)爭時,他鼓勵支持;岸英回到延安時,他要求分別近20年的兒子到大灶吃飯,到鄉(xiāng)下務農;新中國剛剛成立,他就讓岸英回到湖南老家,祭拜母親,看望鄉(xiāng)鄰;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又送子出征……
當岸英犧牲的噩耗傳回國內,毛澤東強忍喪子之痛,緩緩地說:“打仗總是要死人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已經(jīng)獻出了那么多指戰(zhàn)員的生命,他們的犧牲是光榮的。岸英是一個普通戰(zhàn)士,不要因為是我的兒子,就當成一件大事!边@是毛澤東一家為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yè)獻出生命的第六位親人。
1986年,毛澤東的女兒李訥回到延安,她久久地佇立在一張合影照片前,長久地凝視著40年前父親和哥哥的面容,淚如泉涌,泣不成聲,在場者無不為之動容。斗轉星移,斯人已逝,但定格在歷史長空中的這份父子深情卻能穿越時空,長存人間。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