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一抹“中國綠”——河北塞罕壩

太原學院
2021-8-25 15:51:25 文/饒雨彤 圖/戴瑾春
望海樓如衛(wèi)士一般矗立在河北塞罕壩林海中。
立秋后的河北塞罕壩,百萬畝林海郁郁蔥蔥,色彩斑斕的野花在林下爭相綻放。
登上塞罕塔,東看,一排排白色風力發(fā)電機熠熠閃爍;西望,瓦藍瓦藍的天空中白云繚繞,猶如草原上的成片羊群;北瞰,百萬畝人工林海綠意盎然,一望無垠。
8月6日,塞罕壩機械林場大喚起林場下河邊營林區(qū),職工史文冰(左一)和同事一起進行森林生物量(碳匯)建模外業(yè)調(diào)查。
曾經(jīng)的塞罕壩,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沙漠荒原。如今的塞罕壩,是“河的源頭,云的故鄉(xiāng),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三代塞罕壩人跨越半個多世紀,艱苦奮斗、甘于奉獻,創(chuàng)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chuàng)業(yè)、綠色發(fā)展的塞罕壩精神。
鳥瞰小灤河國家濕地公園。
從1962年至2020年底,塞罕壩的森林覆蓋率從11.4%提高到82%。無霜期由52天增加到64天,年均大風天數(shù)由83天減少到53天。20世紀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塵天數(shù)約70天;近些年,北京春季沙塵天數(shù)減少七成多,這其中,塞罕壩作出了重要貢獻。如今,塞罕壩的森林和濕地每年涵養(yǎng)水源量2.84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9.84萬噸,成為守衛(wèi)京津的重要生態(tài)屏障。
清晨,塞罕壩機械林場七星湖濕地公園,柔紗般的霧靄隨風飄動,如夢如幻。
從一棵松到一片“!保眽蚊靠脴涞哪贻喞锒加涊d著生態(tài)文明的進程,F(xiàn)在的塞罕壩,110多萬畝森林連綿不絕,這片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是地球上一抹動人的“中國綠”。
2017年,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榮獲聯(lián)合國環(huán)保最高榮譽——“地球衛(wèi)士獎”。
林海中的塞罕塔。
穿行在塞罕壩萬畝林海,處處綠意盎然。
連通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的“國家一號風景大道”是展示生態(tài)文明建設成果的風景大道,也是拉動周邊群眾精準脫貧的致富大道。
來 源|河北日報
編 輯|李 寧
責 編|姚海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