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我開始讀小學了”——西昌學院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育學院24歲學生吉克古日講述自己的“追夢”故事

西昌學院招生就業(yè)處
2021-6-21 15:58:32 文/毛曉莉 圖/鄧雨萱
古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今有彝族少年,年十五,進小學,寒窗八載終圓夢。
24歲的吉克古日是西昌學院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育學院年齡最大的學生,在“學黨史 感黨恩 跟黨走”演講比賽中,站在預科學院104講臺上,這個15歲時還聽不懂一句普通話的少年如今沉著自若地用普通話演講,沒有氣勢恢宏的排比,沒有華麗講究的修辭,他眼含淚光,講述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他慶幸自己生在了這個最好的時代;他感謝中國共產(chǎn)黨對少數(shù)民族孩子的關(guān)懷和政策,他只是在用事實講述著一個彝族男孩的追夢故事……他憶黨情、感黨恩,用真情表達著感恩與奮進的決心。
“學習永遠不會晚。”15歲才進入小學,讀書、識字、做算術(shù);15歲才站在人生的“起跑點”上,遙望同齡人遠去的背影;15歲,走進一片神秘的未知、一個小徑分岔的花園、一個夢想開始的地方……
吉克古日的求學之路和其他學生不太一樣——15歲才開始讀小學,17歲讀初中,20歲考上高中,23歲收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被錄為預科生,經(jīng)過預科一年的學習,直升成都師范學院。
現(xiàn)在,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
沒有夢的童年
15歲以前,我根本就不知道學校是什么,也不知道讀書是什么,更不知道讀書有什么用。我父母從來沒有提起,我身邊的人也沒說起過,好像大家都過著一樣的生活,大人做農(nóng)活,小孩子放羊。我是家里的老大,哥哥的責任就是帶好弟弟妹妹,他們餓的時候,我會熱飯、煮洋芋給他們吃。當時,鄉(xiāng)上有干部來勸適齡兒童去讀書,但沒有成功,學校太遠了,而且都不知道讀書有什么用,沒有一個人真正去讀書。
我的家在涼山昭覺縣特布洛鄉(xiāng)吾口村,最近的學校是鄉(xiāng)上的中心校。
“小時候的夢想?”哈哈,沒有夢想,因為我不知道夢想是什么?至于醫(yī)生、老師這些職業(yè),我那時并沒有概念。從我記事起,我也沒有去過醫(yī)院,媽媽說我小時候有一次生病輸液了,但我不記得了。第一次見到學校,是和爸爸一起去鄉(xiāng)上趕場的時候,路過了中心校,他說這是學校,我問他學校是什么?他說讀書的地方。我說讀書是什么?他說他也不知道讀書干什么。
(幼年時期的吉克古日,右1)
少年的我沒有夢想,也沒有煩惱,可能煩惱是什么也太抽象了。那時,覺得最厲害的人就是外出打工回來的人,他們會帶一些沒見過的東西回來,會買糖和酒回來,會講一些外面的事,穿著打扮也很好看;那時,最激動的事,就是趕場和參加婚禮,如果知道第二天要趕場,晚上一定睡不著覺的;但那時,也有可怕的事,我記得有一次,我摔了一跤,腿很疼,到處都疼,有幾個打工回來沒找到事做的哥哥就叫我吸毒,說吸一口,就不痛了。我也不知道毒品是什么,還好,我家一個表姐沖出來罵走了他們。然后,我就去讀書了,不讀書有可能就被帶壞吸毒了。上學,是我命運的轉(zhuǎn)折,上學后,才知道毒品有多可怕。我參加全縣的“禁毒防艾”演講得了第二名,也多次在村里去為村民禁毒普法,當然,這些都是后話了。
15歲入學,生命照進一道光
彝族諺語有言“流不盡的是江河,學不完的是知識”。2011年,第二個《四川省民族地區(qū)教育發(fā)展十年行動計劃》深入推進,涼山州進一步加大《義務教育法》的宣傳力度,全面實施“兩免一補”政策,積極引導群眾由“要我讀書”的觀念向“我要讀書”轉(zhuǎn)變,“控輟保學”取得明顯成效,2012年9月,15歲的我以及吾口村的幾名同學走進校園。從此,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學生。
我最最難忘的那一天,2012年9月1日——改變的不僅僅是我,還有村里孩子的命運。我永遠記得那天,村支部書記帶著我們?nèi)ヌ夭悸遴l(xiāng)中心校,把我們這些‘大齡學生’編入五年級二班。這個班里的孩子和我一樣,都沒讀過書,沒有任何基礎(chǔ)。但我們的老師很關(guān)心我們,很有耐心。語文老師馬步老師,從‘一、二、三’開始,帶我們接觸漢字,方塊字很好看,寫在黑板上,我不認識,也覺得很好看。普通話我聽不懂,但也覺得很好聽;數(shù)學老師從‘1、2、3’開始教我們,還帶領(lǐng)三年級的學生教我們加減法,背乘法口訣……
匆匆兩年,沒有任何基礎(chǔ)的我學習起來太吃力。我不管怎么努力,還是很差,還是聽不懂普通話,還是不會寫多少字。但是那兩年,我好像‘醒’了,我發(fā)現(xiàn)原來讀書比趕場,比接新娘有意思多了,原來外面還有很大的世界。15歲,有一道光照進了我的生命,有一首歌我很小的時候聽過別人唱,但不知道意思。直到進入小學,我才真正明白,歌詞是“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
走進中學——夢開始的地方
17歲,我走進了昭覺縣民族中學初中部,在彝漢雙語教學的“一類模式”班級中學習。開學第一天,校長在臺上用普通話講話,很長一段話,臺下是掌聲一片。我很用心地聽,沒有聽明白。我那時還是不太懂普通話,整個講話,我聽明白了三個字“我希望……”,這三個字是什么意思呢?開學典禮之后,我一直再想,后來想明白了,我表達不出來,但我好像懂了。我現(xiàn)在可以表達出來,當時,我是聽到了一些東西,與夢想有關(guān)。
17歲的我也有了小小的“我希望”——努力讀書,讀了初中,又讀高中。不知道未來怎樣,但是真的好想懂更多東西,學更多知識。我入學晚,只有埋頭苦讀,拼命奔跑,一點一點趕上去,而最大的難關(guān)就是識字和說普通話。當時對我影響最大的報刊是《涼山日報》的彝文版,雖然一直說彝語,但彝文我也不認識,每天讀每天看。漸漸地,我可以看完所有彝文版的內(nèi)容,然后我開始讀《新華字典》,一個字一個字地學,識的字越來越多。
20歲,我考進了昭覺縣民族中學高中;23歲,我參加高考,語文成績竟然考到了130分,文綜成績也在學校名列前茅。這幾年心里其實只有一個夢,就是能進入大學。這個夢想,我從來沒有告訴別人,因為感覺太遙遠了,直到拿到錄取通知那天,我一個人躲起來悄悄哭了很久。
走進預科——夢想啟航
進入預科,我更加忙碌,在上好主干課的同時,我積極參加學校活動,當上了八班的班長,主持每周的主題班會,在班會上講黨史故事……剛剛結(jié)束的“建黨一百周年合唱比賽”,我?guī)ьI(lǐng)全班同學學習歌詞、排練合唱,八班獲得了預科學院第一名。
預科一年的學習充實又快樂,這一年,老師幫我們鞏固基礎(chǔ),把掌握的知識系統(tǒng)化;這一年,我感受到了大學校園的學習氛圍,預科的智慧圖書室是我最常去的地方;這一年,我?guī)ьI(lǐng)同學們認真學習黨史,重溫歷史,叩問初心,汲取力量。
最幸運的事就是生在了這個最好的時代,最感謝的還是我們的中國共產(chǎn)黨。如果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對少數(shù)民族孩子的關(guān)懷和政策,如果沒有“控輟保學” “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沒有“彝漢語一類模式教育”,沒有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育,我的夢想永遠不會實現(xiàn)。六月中旬我們就要結(jié)業(yè)了,我會帶著初心、擔當、使命再踏上新的征程。
勵志彝族少年吉克古日
心中有夢,眼里有光
艱苦奮斗,自立自強
心中念黨恩,揚鞭踏征程
永遠跟黨走,追夢西院人
@吉克古日
好樣的。!祝福你與眾不同的人生更加絢麗多彩!
@西西們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人生不設限,從現(xiàn)在開始努力吧!
信息來源|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育學院
圖片|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育學院吉克古日
排版|茍曉燕
核稿|鄒雪梅
責編|李 娜
掃碼關(guān)注我們
微信:xichangunivercity
微博:西昌學院官方微博
制作:西昌學院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xcxycb@163.com
西昌學院官方網(wǎng)址:http://www.xcc.edu.cn
轉(zhuǎn)載自西昌學院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