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電九十年|新中國第一套流星余跡通信系統(tǒng)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2021-9-27 00:13:52 文/潘若熙 圖/曹書豪
夜色星空下,當一顆顆流星一閃而過之時,你是否注意到了短暫星耀下隱藏的神秘信息?那一刻,夜幕因流星而閃耀,信息因閃耀而傳播。流星在高空燒毀后留下的電離氣體柱——流星余跡,便是大自然恩賜給人們用來傳遞信息的一種秘密神器。
所謂流星余跡通信,就是利用流星在高空大氣層燒毀后形成的電離余跡對無線電波的散射作用來傳輸信息的一種通信工具,這是一種比較隱蔽和可靠的遠距離小容量通信手段,主要用于應急通信。
在1960年代,我國的科研基本上處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狀態(tài)。用相對落后的技術手段,去實現(xiàn)先進而復雜的電子信息系統(tǒng),這就是當時的處境。
1960年期間,在學校的統(tǒng)一組織和領導下,通過西軍電師生和實習工廠職工的共同奮戰(zhàn),自行研制出一套流星余跡通信試驗設備,并且于60年底在北京與西安之間建立了一條試驗線路。為了減小工業(yè)干擾,西安的試驗站設在沙井村。為了盡快上馬,西安站利用原有的幾間舊瓦房作為中心機房(安放接收機和控制終端設備),臨時搭建了一個8平方米左右的“窩棚”作為發(fā)射機房。
1961年,劉增基來到到沙井村試驗站開始工作,那時候試驗站只有吳海洋一位教員,其余都是戰(zhàn)士。在北京也只有三位教員和多名戰(zhàn)士。
1962年暑假期間,一系請胡征教授和樊昌信老師(當時的職稱為講師)到沙井村試驗站調研和指導工作。為了加強研究力量,之后陸續(xù)調來繆錦標、榮漳濤、張震、包洲等教員。
1963年,他們對流星余跡的傳播規(guī)律進行了一年的測試研究。
流星余跡散射接收信號強度隨時間變化的記錄樣品
1964年,各分機的設計順利完成,并由校工廠完成了加工制造。整個系統(tǒng)包括兩端,每端的通信設備有兩副雙層八木天線、大功率發(fā)射機、接收機、控制臺、發(fā)送終端機柜、接收終端機柜,還有紙條發(fā)報機、電傳打字機等。經過室內聯(lián)試,于1965年在北京與西安之間投入野外通信試驗并獲得成功。
這套在1965年研制成功的基于電子管分立元件的全雙工流星余跡通信系統(tǒng)的代號取名為HX-101A,HX代表紅星,101表示主要承研單位101研究室,A代表第一代。這幾個符號就刻在控制臺的標識牌上。
新一代流星余跡通信系統(tǒng)設備(外形圖)
現(xiàn)存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博物館
整理自新聞網《博物館藏品故事|探尋星空下的通信秘密——專訪新中國第一套流星余跡通信系統(tǒng)參研者劉增基教授》一文
編輯:郭楠楠
責任編輯:王格
出品: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