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和青春期孩子“一說就吵”的家長,都要修煉這4個黃金法則

上海北辰教育
2022-8-22 16:13:10 文/林雨寧 圖/郝雪
作者丨大余
來源:女兒派(ID:nverpai)
凌晨2點多,我收到了堂嫂一條長長的微信。
她女兒今年初二,兩個人的關(guān)系最近愈發(fā)緊張。
母女倆平時說不了三句話,要么大吵一架,要么就是女兒單方面對她使用“冷暴力”。
這次,兩個人也只是因為“睡前的一杯牛奶”,就鬧得不歡而散。
她躺在床上輾轉(zhuǎn)反側(cè),把臺燈關(guān)了又開,開了又關(guān),內(nèi)心還是焦躁得難以入眠。
她問我:
“孩子到了青春期,真的沒辦法好好說話嗎?”
但是在侄女那邊,我卻聽到了另一個版本:
侄女說:
“不是我不想好好跟她說,而是我真的很煩她動不動就講那些大道理。
不順著她的意就開始道德綁架,什么‘我是你媽,我都是為你好’。
放學回家稍微晚一點,就開始盤根問底,我說真話,她還不信。
那還有什么可說的!
在她們身上,我看到很多父母和孩子的縮影。
很多父母和孩子溝通總結(jié)起來就兩種方式:
要么審問,要么嘮叨。
但孩子到了青春期,他們需要父母的引導,卻不需要父母的質(zhì)疑和說教。
英國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員約翰·克爾曼教授說:
“和青少年對話并不容易,這和朋友聊天不太一樣。你要樂于退一步,跟著青少年的暗示走!
想要和青春期的孩子“有話可說”,不妨用上這4個溝通法則:
自己人效應(yīng)
心理學教授賀嶺峰有個觀點:
“家長要想多了解孩子,就得多暴露自己,家長暴露自己越多,孩子暴露自己也會越多。”
就像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和兒子談早戀問題時,他上來就說:
“你太晚了,我當年比你還早一點!”
一句話瞬間就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兩人從父子,變成了哥們。
然后他才循循善誘地告訴兒子:
“早戀就像青蘋果,好看但不好吃,這時產(chǎn)生的性沖動更多的是一種生理本能,不用害怕,也非常正常!
這個時候,兒子自然而然就把他的話都聽進心里。
在青春期孩子眼中,只有和他們始終站在一起的父母,才值得被信任。
這種溝通方式在心理學上叫做“自己人效應(yīng)”。
所謂“自己人”,是指對方把你與他歸于某一方面的同一類型的人。
“自己人效應(yīng)”則是指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
之前在網(wǎng)上就有家長問:青春期的孩子,要怎樣才會好好地、主動地跟父母溝通?
有個回答說:
“當我把你當成自己人的時候!
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歡聽大道理。
如果我們想要孩子接受我們的觀點、態(tài)度和教育,首先要學會“加入”孩子的圈子,成為孩子的“閨蜜”或“哥兒們”。
適當“暴露自己”,比如當孩子叛逆時,多說“我曾經(jīng)也和你一樣...”
談話時多用“我們...”,而不是居高臨下地指責和教訓“你怎么又這樣...”
學著對孩子學習以外的事情感興趣,聊聊生活、朋友、孩子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善于找共同話題。
當我們把孩子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獲得孩子的信任和認同,成為孩子的“自己人”,教育才能行之有效。
安全閥效應(yīng)
看過一個視頻。
女孩是一名讀藝術(shù)專業(yè)的學生,爸爸媽媽總是擔心她的將來,害怕她以后很難養(yǎng)活自己。
所以吃飯的時候,媽媽咄咄逼人地問她:
“你(以后)準備干嘛?畢業(yè)后你準備怎么養(yǎng)活自己?”
女兒明顯抗拒媽媽帶著質(zhì)問語氣的溝通,但她還是強忍著委屈,說自己找個有錢人當老公就好。
只是媽媽絲毫沒有察覺到女兒的情緒不對,還嘲笑女兒:
“你能干成什么?你跟別人比啥都沒有!還想嫁個有錢人?”
爸爸也在一旁煽風點火:
“給我清醒一點,別做白日夢了!
面對父母的指責、打壓,女孩只能閉上了嘴,默默流淚,拒絕溝通。
縱觀整個溝通過程,父母一步步把她的情緒逼到了崩潰。
記得在網(wǎng)上看到一句話:
“以說服對方為目的的溝通,哪怕看起來再心平氣和,也很容易把人的情緒逼到死角!
很多時候我們的溝通都是出于關(guān)心和愛,但我們往往會忽略一點:
孩子的情緒。
情緒往往會成為溝通的障礙。
如果我們一味地說教,只會讓溝通失衡,導致孩子不滿情緒的產(chǎn)生。
只有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溝通才會重新達到平衡。
如同心理學上的“安全閥效應(yīng)”一樣:
一個人的情緒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消解,只會不斷激化矛盾,然后在某一天爆發(fā)。
相反,情緒宣泄出來,才能緩解矛盾和壓力。
青春期的孩子雖然生理上已經(jīng)有大人的樣子,但是心理上并不成熟,加上體內(nèi)激素的變化,很多時候他們都不懂如何疏導、發(fā)泄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候比起教育孩子,更重要的關(guān)注孩子的情緒問題。
我們應(yīng)該多注意幾點:
①理解孩子的壓力,包括學習壓力、社交壓力等。
②學會傾聽,學會閉嘴,給孩子傾訴的機會。
③如果孩子不愿面對面溝通,我們可以給孩子寫信或給孩子發(fā)微信,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永遠都在。
等孩子把話說完了,感受到了你的支持,心理壓力也就得到了釋放。
這個時候我們再進行下一步溝通,效果就會好很多。
南風效應(yīng)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一個經(jīng)典的寓言故事。
南風和北風打賭,看誰能讓行人最快脫掉大衣。
北風胸有成竹,使勁吹起了刺骨的冷風,行人為了抵御寒冷,把大衣裹緊了。
南風則是徐徐吹動溫暖的風,行人覺得很暖和,紛紛開始脫掉大衣。
這個故事就是社會心理學的“南風效應(yīng)”。
它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溫和的溝通方式,永遠比冷酷嚴肅的溝通更能被人們接受。
試想一下,當上級跟你說:
“你這方案簡直太垃圾了!”
“你想法挺好的,但是我覺得還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這里……”
同樣是批評,兩句話你更能接受哪一句?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高自尊高敏感的他們,比大人更難接受他人的批評指責。
硬碰硬只會兩敗俱傷,以柔克剛才能走進孩子的心房。
一位在初中當班主任的朋友跟我分享過一件事。
某次家長會結(jié)束后,有位媽媽跟她抱怨說自己的女兒不好管教,整天回到家也不吭聲,跟她說話也不搭理。
女兒這種態(tài)度讓媽媽既惱怒,又束手無策,所以只好來求助她。
但在她的印象里,女孩是一個十分外向健談的人,就連跟她這個班主任,也能有說有笑。
家長會后,她就找機會和女孩聊起這件事。
女孩也很直接就告訴她:
“她根本就不關(guān)心我,每次不是質(zhì)問就是說教,我也很煩很氣!”
放學回家晚了一點,媽媽上來就質(zhì)問她上哪鬼混去了。
成績稍微考差一次,媽媽就說現(xiàn)在不好好學習以后沒什么出路。
周末想和朋友出去玩,媽媽就說她整日只顧著玩。
女孩雖然知道媽媽是為了她好,但是這種說話的方式和態(tài)度,真的讓她十分抗拒。
青春期的孩子,通常吃軟不吃硬。
倘若我們只會一味指責命令孩子,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讓孩子化身“行動杠精”:
你越不讓他做什么,他就越要做。
想要和孩子好好溝通,父母先要語氣軟,態(tài)度軟,維持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
當親子關(guān)系和諧親密,孩子才會愿意主動打開心房,聽從父母的建議和教育。
好心情效應(yīng)
心理學家曾在一個電話亭里做過一個實驗。
實驗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他們會在電話亭里放一枚10美分的硬幣。
第二階段,則是什么都不放。
當有人從里面打完電話出來后,心理學家就抱著一堆書在那個人面前經(jīng)過,并故意把書掉到地上。
結(jié)果顯示:
在電話里撿到錢的人中,90%都會主動幫忙撿書。
而沒有撿到錢的人中,僅有5%會主動幫忙。
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好心情效應(yīng)”。
當人們有一個好心情的時候,他們會透過“美好”來看這個世界,無論做什么都更積極、更主動。
這個效應(yīng)運用在和孩子溝通上,也同樣合適。
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易怒、極端和不穩(wěn)定。
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聊天時,明明沒說什么過分的話,但是孩子卻莫名其妙就發(fā)火,使得親子間總是火花四濺。
其實歸根結(jié)底,就是溝通的時機不對。
孩子心情不好時,對什么都很消極,充滿抵觸,這時候父母硬要和他講道理,只會讓孩子覺得煩悶和抗拒。
孩子心情好時,他會覺得無比輕松愉悅,這時候父母只要不潑冷水,孩子大概率都能把話聽進去。
《為什么我的青春期孩子不和我說話》一書中就寫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媽媽,發(fā)現(xiàn)女兒回到家就把書包扔到一邊,臉色很臭,整個人看起來特別暴躁。
她想知道女兒發(fā)生什么事,想和女兒聊聊,所以她把女兒喊了過來。
但是她沒有單刀直入問女兒發(fā)生什么事情。
而是先跟女兒開了一些小玩笑,把女兒逗笑了再和她聊天。
如果女兒實在沒有什么心情,她就會等女兒心情好了,臉上有笑容了再和她溝通。
這時候,和孩子的溝通鮮少會出現(xiàn)障礙或沖突。
這就是因為人心情好的時候,很多不想做的事、不想聽的話,他們也會選擇接受。
想要孩子好好說,好好聽,父母要學著看孩子的“臉色”。
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板著臉或滿臉憂愁的時候,不要張口就質(zhì)問,輕聲問一句“你怎么了?發(fā)生什么事了嗎?”就好了。
當我們看到孩子滿臉喜色,我們也不要給孩子潑冷水,可以笑著調(diào)侃“這么開心,也跟我說說讓我開心開心吧!”
作家麥家曾經(jīng)說,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就像陪伴一頭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察言觀色,也是父母的一堂必修課。
青春期,是孩子一生中最關(guān)鍵的幾年。
更需要我們調(diào)整心態(tài),改變認知,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容忍,多一點讓步。
不要因為孩子的沉默就步步緊逼,也不要因為孩子的暴躁而破口大罵。
在人生最搖擺不定的這幾年,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孩子無話不談的朋友。
點個【在看】,與所有父母共勉。
點個“贊”
“轉(zhuǎn)發(fā)”出去吧!
-END-
本文來源于女兒派(ID: nverpai),關(guān)于養(yǎng)育女兒的干貨,這里都有;關(guān)于養(yǎng)育女兒的苦甜,這里都懂;愿她們一生純良,一生知禮,一世得體。
咨詢熱線:400-06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