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人 | 中國“奧爾夫”新任掌門余丹紅:法無定法

上海音樂學院
2021-10-20 09:52:48 文/毛曉莉 圖/馮詩蕊
“音樂教育學科的學習
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博覽群書是必經(jīng)之路。”
日前,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正式發(fā)布公告,上海音樂學院余丹紅教授“接棒”中國音協(xié)奧爾夫專業(yè)委員會原會長李妲娜教授,將主持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奧爾夫專業(yè)委員會日常工作。
什么是“奧爾夫教學法”?
它對音樂教育又有什么影響?
在音樂教育蓬勃發(fā)展的今天
小音對話余丹紅教授
談一談音樂中的教育理念
李妲娜與余丹紅
人物介紹
余丹紅,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音樂學系西方音樂史方向博士(1999年畢業(yè)),也是上音第一位女博士。曾任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主任(2002-2018),現(xiàn)任上海音樂學院圖書館館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上海音樂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緣起“奧爾夫教學法”
Q:
在音樂教育圈提到“奧爾夫”教學法,似乎頗受追捧,但許多人僅聞其名,卻并不知道其真正意義所在,您能大致介紹一下嗎?
A:奧爾夫教學法(Orff Schulwerk)是以20世紀德國著名作曲家卡爾·奧爾夫(Karl Orff)命名的著名教學法,英文也稱Orff Approach,是一種廣泛應用于普通學校的音樂教學理念與課程。
作為作曲家的奧爾夫,他以深厚的音樂創(chuàng)作功力和深刻的文化理解為基礎,提出他的“原本性”音樂教育概念,從人本主義立場出發(fā),在音樂課中不僅給予兒童豐厚多元的音樂體驗,還給予兒童天性以自然生長的廣闊空間——這種充滿了人性光輝的音樂教育思想與實踐,在全世界范圍得到了歡迎并推廣。
卡爾·奧爾夫
Q:
余教授最初是如何與這一先進而獨特的教學法結下機緣的呢?
A:上海音樂學院在我國的奧爾夫教育推廣進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院廖乃雄教授作為洪堡學者到德國學習音樂學理論,期間結識了卡爾·奧爾夫,并對他的教學法產(chǎn)生濃厚興趣。
回國后廖先生致力于奧爾夫教學法的推廣,他引進的教學理念對那個時代的上;A教育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獲得了許多令全國同行矚目的教學成果,直接推動上;A教育站在那個時代的最前列。
廖乃雄教授
我本人接觸奧爾夫教學法,源于江明惇老院長的指引。1997年,江院長創(chuàng)立音樂教育系并兼任系主任,使我院自1927年以來的教師教育專業(yè)得以再次延續(xù)。廖乃雄先生為音樂教育系推薦了德國奧爾夫基金會的教學大使沃爾夫岡·哈特曼(Wolfgang Hartmann,后擔任奧爾夫基金會負責人),計劃在四年里每年來我院講學一個月。
余丹紅與哈特曼
我1999年從音樂學系博士畢業(yè),到音樂教育系的第一份重要工作就是做哈特曼的課堂翻譯。由于跨專業(yè)的緣故,我要求哈特曼先給我講一遍第二天上課的內(nèi)容,我自己理解之后,再正式進課堂給學生們翻譯。通過這種方式,我在長達一個月的教學活動中,得到了奧爾夫教學法最純正的啟蒙,也與哈特曼建立了持久的友誼。2000年,在廖乃雄先生的引薦下,江院長委派我和當時在讀學生葉思敏一起到慕尼黑參加奧爾夫基金會資助的學習活動,后來在奧爾夫學院的暑期班獲得了證書。
余丹紅在奧爾夫學院
奧爾夫學院
奧爾夫教學法在上音
Q:
那么這一教學法對余教授在上海音樂學院教育歷程有什么影響?
A:也就是上述這部分經(jīng)歷,是我從事音樂教育學科建設的重要基礎,它使我從一開始就能站在國際化平臺上,觀察并思考音樂教育的目的、課程架構模式與方法、評估與反饋,并如何形成良性運動閉環(huán)。
在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中,教學法處于專業(yè)主干課程群中的重要位置。通過20多年的學科建設,目前奧爾夫教學法是比較成熟而富有成效的課程,深得學生喜愛。好的教學法,它形式生動,音樂性強,直指人心,奧爾夫教學法就具備這種魅力。另外,奧爾夫教學法還有強大的適應性,可突破地域、文化背景的屏障,而迅速融入當?shù)氐奈幕h(huán)境中,這能給予每一位富有創(chuàng)意的奧爾夫教師以施展個人才華的空間。
相比較那些沉悶保守的課堂教學,奧爾夫教學法無疑具有鮮活而富有朝氣的風格,這也就是為何在全國各省市從幼兒園到高校都能普遍開設奧爾夫課程,在經(jīng)過幾十年的推廣發(fā)展后,目前仍有方興未艾之勢。
音樂教育的普及與展望
Q:
接棒李妲娜會長,余教授對奧爾夫教學法未來的發(fā)展有什么期望?
A:我與李妲娜會長相識于2000年的德國。我們共同參加了奧爾夫學院的學術研討會,并觀看了教師聲勢(Sound Gesture)表演音樂會。那是一場精彩絕倫的表演,奧爾夫學院的教師們展示了十分精湛的技能,令人嘆為觀止。從那時起,我與李老師長期保持學術聯(lián)系,我們彼此交流奧爾夫教學法在中國的發(fā)展、音樂教育的學科建設等問題的看法,共同參與國內(nèi)、國際重要學術會議。李老師是思維活躍且自由奔放的人,她對新知識的接納,對晚輩的激勵,對事業(yè)的投入,都堪稱業(yè)界楷模。
中國音協(xié)奧爾夫專委會在李妲娜老師的領導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我國,奧爾夫教學法在各級各類學校中的普及程度極高。這一點,也歸功于李老師幾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推廣。在未來,上海音樂學院必然應該是奧爾夫教學法繼續(xù)推廣的平臺之一,同時,借助高校的研究優(yōu)勢,與國際奧爾夫組織的合作將進一步深入,以期在科研方面有進一步的斬獲。
Q:
擔任會長后,余教授在上音教學方面有接下來有什么計劃和目標?對學科未來發(fā)展有何構建?
A:在我的概念中,上海音樂學院是學術交融的匯聚地,奧爾夫教學法在此地有良好的學術基礎,并有繼續(xù)獲得新發(fā)展的可能性,完全可以在音樂教育的社會服務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Q:
除教學外,余教授近期還參與了哪些工作或者社會活動?
A:教學是我最熱衷的工作之一。除上課之外,最近比較關注音樂教育服務社會問題,并進行深入實踐。首先是作為上海音樂學院部署下的長三角文化教育一體化活動之一,我在臺州學院的“名家工作室”今年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在基礎調研、教材建設與科研等方面都有具體成果呈現(xiàn)。我主編的高中音樂教材和中等職業(yè)學校音樂教材已經(jīng)持續(xù)做了多期教師培訓,今年還會繼續(xù)多期培訓工作,如果情況允許,會踐約赴青海、重慶等地。另外,為內(nèi)蒙古教育廳舉行的音樂教育教師、學生專業(yè)技能比賽做了全面技術支持工作,并與內(nèi)蒙古各高校音樂教育專業(yè)之間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系。
奮戰(zhàn)音樂教育的二十余年里
余丹紅教授集教學、研究、實踐于一身
開展了上音音樂教育多樣化課程
進一步推動了學科進程
對中國音樂教育產(chǎn)生深遠影響
在最后,余教授還給對音樂教育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提出一些學習建議:
“音樂教育學科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音樂教育是交叉學科,內(nèi)容龐大疆域廣闊,每一部分都可獨立運作并自成體系,同時又與其他領域間產(chǎn)生重要相關性。因而,對于年輕的學生而言,博覽群書是必經(jīng)之路。
如果說音樂教育還有一些重要的特征,首先,音樂教育的特質是由音樂的特質所決定的。優(yōu)秀的音樂教育者需要堅實的音樂基礎。其次,奧爾夫教學法是好方法,值得大家關注與學習。就音樂教學法的終極境界而言,法無定法。”
采訪/撰文:林尹茜
設計:leisurelyzs
編輯:彭暢
小音征稿啦
下一個登上
官微、官博、官方B站、官方抖音的
可能就是你!
快來投稿吧~
征稿類型
人物|身邊的優(yōu)秀師生榜樣或校友故事
圖片|記錄上音兩校區(qū)的攝影設計
視頻|師生才藝展示及編曲創(chuàng)作
創(chuàng)意| 適合新媒體傳播的作品
投稿方式
發(fā)郵件:shcmxcb@shcmusic.edu.cn
標題:投稿-類型-姓名-年級-學院
投稿要求
作品確為作者本人原創(chuàng)成果
小音家族
贊與在看,兩個都點才是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