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警鐘長鳴,吾輩自強!

湖南應用技術學院
2021-7-18 09:04:59 文/裴晶 圖/馮婉如
84年前的7月7日
“七七事變”爆發(fā)
這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zhàn)的起點
如今,84年過去
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當年的情況
事變背景
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在確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時,迅速走上了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國、朝鮮為主要侵略對象的所謂“大陸政策”。20世紀初葉,日本于日俄戰(zhàn)爭后取代俄國,在中國東北擴大殖民勢力,屯駐關東軍,設立殖民機構“南滿鐵路公司”,把東北作為對中國殖民擴張的基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日本利用西方列強無暇東顧,極力擴大對華侵略,出兵山東,脅迫袁世凱接受日本妄圖鯨吞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國內(nèi)地。一次大戰(zhàn)后,日本企圖通過加緊掠奪中國、朝鮮和其他亞洲國家,擺脫政治、經(jīng)濟危機,在1927年的“東方會議”上對侵略中國問題進行了精心策劃。1931年9月18日,日本對我國東北發(fā)動突然襲擊,3個多月就占領東北全境。翌年日軍進攻上海(一·二八事變),并攻占大片華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在華北搞所謂“自治運動”,妄圖長期占領這些地區(qū)。1936年日本制定的總體戰(zhàn)略計劃――“國策基準”出籠后,日本舉行了一次“將官”演習,向參加演習的將官交代了全面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的戰(zhàn)爭部署。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吞我國東北后,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zhàn)爭,陸續(xù)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今北京)。
從1937年6月起,駐豐臺的日軍連續(xù)舉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
直接起因
1936年,日本華北駐屯軍以卑鄙的手段占領豐臺,將下一個目標定在了盧溝橋。七七事變爆發(fā)前夕,北平的北、東、南三面已經(jīng)被日軍控制:北面,是部署于熱河和察東的關東軍一部;西北面,有關東軍控制的偽蒙軍8個師約4萬人;東面,是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統(tǒng)轄的約17000人的偽保安隊;南面,日軍已強占豐臺,逼迫中國軍隊撤走。
這樣,盧溝橋就成為北平對外的唯一通道,其戰(zhàn)略地位更加重要。為了占領這一戰(zhàn)略要地,截斷北平與南方各地的來往,進而控制冀察當局,使華北完全脫離中國中央政府,日軍不斷在盧溝橋附近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
事件經(jīng)過
1937年7月7日夜10時,駐豐臺日軍河邊旅團第一聯(lián)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由中隊長清水節(jié)郎率領,在盧溝橋以北地區(qū)舉行以攻取盧溝橋為假想目標的軍事演習,11時許,日軍詭稱演習時一士兵離隊失蹤,要求進城搜查。在遭到中國駐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二一九團團長吉星文的嚴詞拒絕后,日軍迅即包圍宛平縣城。翌晨2時,第二十九軍副軍長兼北平市長秦德純?yōu)榉乐故聭B(tài)擴大,經(jīng)與日方商定,雙方派員前往調(diào)查。
但日軍趁交涉之際,于8日晨4時50分,向宛平縣城猛烈攻擊。并強占宛平東北沙崗,打響了攻城第一槍,中國守軍忍無可忍,奮起還擊,日軍在同一天內(nèi),連續(xù)進攻宛平城三次,均遭中國守軍的英勇抵抗。
事件影響
“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日戰(zhàn)爭的序幕。
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電全國,號召中國軍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全國各族各界人民熱烈響應,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在這種形勢下,蔣介石于7月17日在廬山發(fā)表談話,宣布對日作戰(zhàn)。
歷史意義
七七事變的整個過程清楚地表明,它是日本政府、財閥、政黨的共同意志,絕不是什么日本少數(shù)軍人牽著軍部、政府的鼻子走。它是日本大陸政策的必然發(fā)展和有計劃有準備的行動,是日本長期以來侵華野心的最終全面實施,也絕不是什么偶然事件。中國已經(jīng)喪失了臺灣、澎湖列島和東北等一系列領土于日本侵略者之手,日本還霸占了中國剩余領土內(nèi)一系列軍事、經(jīng)濟主權,更甚而要侵占華北,中國已經(jīng)到了忍無可忍、不得不還手的最后地步了。日本知道中國已經(jīng)不可能再有任何的退讓,漸進式的蠶食已經(jīng)走到了盡頭,再也行不通了。為此,日本急不可耐地拋棄了漸進式蠶食的方法,為了實現(xiàn)預定的大陸政策,對中國開始全面出擊,企圖根本上滅亡中國。然而,侵略者總要給自己粉飾一下,說什么是由于中國的“反日”行為才造成了日本的被迫反應——簡直是一派胡言,潛臺詞無非是“中國應該順從地接受日本的統(tǒng)治、占領和奴役”。而這,只能是日本侵略者自己的夢想罷了。
圖片:央視新聞
編輯:陳湘婷
審核:張葉 劉葉
責編:盧發(f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