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端設(shè)計尺寸基礎(chǔ)知識

網(wǎng)頁理論
2015-5-01 11:10:06 文/阮思琪 圖/倪明輝
初涉移動端設(shè)計和開發(fā)的同學們,基本都會在尺寸問題上糾結(jié)好一陣子才能摸到頭緒。我也花了很長時間才弄明白,感覺有必要寫一篇足夠通俗易懂的教程來幫助大家。從原理說起,理清關(guān)于尺寸的所有細節(jié)。由于是寫給初學者的,所以不要嫌我啰嗦。
現(xiàn)象
首先說現(xiàn)象,大家都知道移動端設(shè)備屏幕尺寸非常多,碎片化嚴重。尤其是Android,你會聽到很多種分辨率:480x800, 480x854, 540x960, 720x1280, 1080x1920,而且還有傳說中的2K屏。近年來iPhone的碎片化也加劇了:640x960, 640x1136, 750x1334, 1242x2208。
不要被這些尺寸嚇倒。實際上大部分的app和移動端網(wǎng)頁,在各種尺寸的屏幕上都能正常顯示。說明尺寸的問題一定有解決方法,而且有規(guī)律可循。
像素密度
要知道,屏幕是由很多像素點組成的。之前提到那么多種分辨率,都是手機屏幕的實際像素尺寸。比如480x800的屏幕,就是由800行、480列的像素點組成的。每個點發(fā)出不同顏色的光,構(gòu)成我們所看到的畫面。而手機屏幕的物理尺寸,和像素尺寸是不成比例的。最典型的例子,iPhone 3gs的屏幕像素是320x480,iPhone 4s的屏幕像素是640x960。剛好兩倍,然而兩款手機都是3.5英寸的。
所以,我們要引入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像素密度,也就是PPI(pixels per inch)。這項指標是連接數(shù)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橋梁。
Pixels per inch,準確的說是每英寸的長度上排列的像素點數(shù)量。1英寸是一個固定長度,等于2.54厘米,大約是食指最末端那根指節(jié)的長度。像素密度越高,代表屏幕顯示效果越精細。Retina屏比普通屏清晰很多,就是因為它的像素密度翻了一倍。
倍率與邏輯像素
再用iPhone 3gs和4s來舉例。假設(shè)有個郵件列表界面,我們不妨按照PC端網(wǎng)頁設(shè)計的思維來想象。3gs上大概只能顯示4-5行,4s就能顯示9-10行,而且每行會變得特別寬。但兩款手機其實是一樣大的。如果照這種方式顯示,3gs上剛剛好的效果,在4s上就會小到根本看不清字。
在現(xiàn)實中,這兩者效果卻是一樣的。這是因為Retina屏幕把2x2個像素當1個像素使用。比如原本44像素高的頂部導航欄,在Retina屏上用了88個像素的高度來顯示。導致界面元素都變成2倍大小,反而和3gs效果一樣了。畫質(zhì)卻更清晰。
在以前,iOS應(yīng)用的資源圖片中,同一張圖通常有兩個尺寸。你會看到文件名有的帶@2x字樣,有的不帶。其中不帶@2x的用在普通屏上,帶@2x的用在Retina屏上。只要圖片準備好,iOS會自己判斷用哪張,Android道理也一樣。
由此可以看出,蘋果以普通屏為基準,給Retina屏定義了一個2倍的倍率(iPhone 6plus除外,它達到了3倍)。實際像素除以倍率,就得到邏輯像素尺寸。只要兩個屏幕邏輯像素相同,它們的顯示效果就是相同的。
Android的解決方法類似,但更復雜一些。因為Android屏幕尺寸實在太多,分辨率高低跨度非常大,不像蘋果只有那么幾款固定設(shè)備、固定尺寸。所以Android把各種設(shè)備的像素密度劃成了好幾個范圍區(qū)間,給不同范圍的設(shè)備定義了不同的倍率,來保證顯示效果相近。像素密度概念雖然重要,但用不著我們自己算,iOS與Android都幫我們算好了。
如圖所示,像素密度在120左右的屏幕歸為ldpi,160左右的歸為mdpi,以此類推。這樣,所有的Android屏幕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賦予了相應(yīng)的倍率:
- ldpi [0.75倍]
- mdpi [1倍]
- hdpi [1.5倍]
- xhdpi [2倍]
- xxhdpi [3倍]
- xxxhdpi [4倍]
各型號iPhone的倍率比較簡單,我們后面會講到。那么Android手機那么多,具體怎么分?哪些手機是幾倍的倍率呢?我們先看一張表,這是友盟2014年10月到2015年03月的數(shù)據(jù):
就目前市場狀況而言,各種手機的分辨率可以這樣粗略判斷。雖然不全面,但至少在1年內(nèi)都還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 ldpi 如今已絕跡,不用考慮
- mdpi [320x480](市場份額不足5%,新手機不會有這種倍率,屏幕通常都特別。
- hdpi [480x800、480x854、540x960](早年的低端機,屏幕在3.5英寸檔位;如今的低端機,屏幕在4.7-5.0英寸檔位)
- xhdpi [720x1280](早年的中端機,屏幕在4.7-5.0英寸檔位;如今的中低端機,屏幕在5.0-5.5英寸檔位)
- xxhdpi [1080x1920](早年的高端機,如今的中高端機,屏幕通常都在5.0英寸以上)
- xxxhdpi [1440x2560](極少數(shù)2K屏手機,比如Google Nexus 6)
自然地,以1倍的mdpi作為基準。像素密度更高或者更低的設(shè)備,只需乘以相應(yīng)的倍率,就能得到與基準倍率近似的顯示效果。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Android設(shè)備的邏輯像素尺寸并不統(tǒng)一。比如兩種常見的屏幕480x800和1080x1920,它們分別屬于hdpi和xxhdpi。除以各自倍率1.5倍和3倍,得到邏輯像素為320x533和360x640。很顯然,后者更寬更高,能顯示更多內(nèi)容。所以,即使有倍率的存在,各種Android設(shè)備的顯示效果仍然無法做到完全一致。
單位
不難發(fā)現(xiàn),真正決定顯示效果的,是邏輯像素尺寸。為此,iOS和Android平臺都定義了各自的邏輯像素單位。iOS的尺寸單位為pt,Android的尺寸單位為dp。說實話,兩者其實是一回事。
單位之間的換算關(guān)系隨倍率變化:
- 1倍:1pt=1dp=1px(mdpi、iPhone 3gs)
- 1.5倍:1pt=1dp=1.5px(hdpi)
- 2倍:1pt=1dp=2px(xhdpi、iPhone 4s/5/6)
- 3倍:1pt=1dp=3px(xxhdpi、iPhone 6)
- 4倍:1pt=1dp=4px(xxxhdpi)
單位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方式。在設(shè)計和開發(fā)過程中,應(yīng)該盡量使用邏輯像素尺寸來思考界面。設(shè)計Android應(yīng)用時,有的設(shè)計師喜歡把畫布設(shè)為1080x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