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卡通〞帶來新觀念

動漫產業(yè)
2010-11-08 11:24:57 文/徐漫遠
當今的年輕一代,動漫已不僅是一種愛好那么簡單,它更是一種生存方式。而專業(yè)卡通頻道的開播像是為這種動漫化生存加上了一筆重彩。
由于受到大批青年人的追捧,預計動漫在中國將成為一個每年產值達200億的巨大產業(yè)。
〝全卡通〞帶來新觀念
一個全新的〝全卡通〞、〝全年齡〞的專業(yè)卡通頻道即將于12月26日開播,上海炫動卡通衛(wèi)視全天從6點到24點連續(xù)播出18小時卡通節(jié)目,面向2~60歲的社會大眾。
根據AC尼爾森的統(tǒng)計數據,在上海,所有的電視節(jié)目類型中,新聞、卡通、電影、電視劇是收視率比重最高的。而最近一年來,卡通已成為其中的翹楚,獨占鰲頭。另一方面,4~14歲的兒童仍是動畫片的主力消費群,但已不是絕對壓倒性優(yōu)勢(僅42%),15~35歲的觀眾也占了30%的收視份額,讓人吃驚的是55歲以上的老年觀眾居然也占有14%的收視市場。炫動卡通衛(wèi)視正是基于這樣的調查數據,把收視對象的年齡上限擴大到了60歲,而且針對不同的年齡段在不同時間段安排不同的節(jié)目。比如,每天早晨6:00~8:00的〝早餐劇場〞就是針對低幼兒童的,而20:00~22:00的〝追炫白金劇場〞則特地為20~40歲的上班族挑選了一些成人卡通,如近期將播出的動畫青春偶像劇《云端的日子》,還有網絡動畫作品《大鬧西游》等。副總裁陳文女士說:〝一般頻道因為資源限制,都把動畫片放在16:00~18:00播出,使得一些原本喜歡動漫的白領根本不可能看到。而我們是‘全卡通’頻道,可以把那些經典動畫放在黃金檔重新播出。〞
為了把炫動卡通辦成一個專業(yè)動畫頻道,投資方之一的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把原來旗下的電視劇頻道的〝動畫劇場〞和音樂頻道的〝動漫情報〞都整合到了卡通頻道。另外,一系列原創(chuàng)的卡通綜藝節(jié)目也將陸續(xù)推出,比如家庭競技類的〝合家歡魔法動畫擂臺賽〞,大型cosplay類的〝超炫魔力〞,將虛擬情景真實化的〝英雄攻略〞等等?傊,從開辦伊始,炫動卡通就顯出了男女老少通吃的野心。
專業(yè)卡通頻道的開播,預示著有更多人加入〝動漫化生存〞的行列,他們中的一部分是獻身于動漫產業(yè)(或者說事業(yè))的開拓者,另一部分是癡迷于動漫的〝粉絲〞。如果說,原先他們還遮遮掩掩地不敢在公開場合暴露自己的身份,那么〝全卡通〞頻道給了他們一個狂歡的理由。
動漫的〝探路人〞
每次與李牧陽談話都能真切體會到他對動漫的熱忱。他稱自己是〝動漫的探路人〞。〝今年動漫形勢大好〞,這是他坐到我對面后說的第一句話各地動漫頻道開播,國家又有政策扶持,規(guī)定60%以上必須播出國產動畫,這無疑給了他們這批動漫從業(yè)者很大的機會。〝五月份的上海國際電視節(jié),賣出了8000集動畫樣片,即使以100集一部算,也需要80部,缺口很大。但上海的動漫人才卻因為經過三次洗牌后所剩無幾,現(xiàn)在的問題是喜歡動漫的人多,能做動漫的人少,連加工人才都很緊缺。〞鑒于目前的形勢,李牧陽已與上海戲劇學院合作,從事動漫培訓教育,迅速培養(yǎng)專門人才,形成一個集產、學、研于一體的小型產業(yè)鏈。
生于70年代中后期的一代動漫人已成為加入這個新興產業(yè)的中堅力量,李牧陽也是其中的一員。他說自己在大學里是第一批接觸卡通雜志《畫王》的,而早一批的動漫人幾乎都是看了這個雜志才開始接觸漫畫的。當時只喜歡日本的動漫,不喜歡本土的,但越到后來越有所改變。〝不管如何,日本卡通體現(xiàn)的精神總歸是日本的,即使它做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而本土卡通,即使不做傳統(tǒng)題材,只要拋開對日本卡通的刻意模仿,就能做出具有中國人精神內涵的動漫。〞有了這樣的想法,李牧陽開始致力于中國動漫事業(yè)。
最初的涉足是進入精文文體發(fā)展有限公司,參與策劃了2002年在上海舉辦的卡通嘉年華;然后與電視臺合作,策劃制作〝動漫情報〞節(jié)目;后又擔任了《酷迷秀》雜志的發(fā)行總監(jiān),自此一發(fā)不可收。原本以為漫畫雜志將是自己暫時的寄托,誰知想做一份類白領的成人漫畫雜志的想法得不到貫徹,于是只好離開。今年上半年,李牧陽開辦了自己的千代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在寶山租了一棟別墅,樓下是辦公室,頂層就是自己的寓所。目前,他的重點在于動漫培訓,而在他的腦海中,做動漫俱樂部則是一個正在醞釀中的計劃。
讓不關心動漫的人喜歡動漫,為喜歡動漫的人提供服務,這是李牧陽們的夢想。當然單純喜歡動漫和從事動漫事業(y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就好比戀愛和婚姻〞,李牧陽解釋說,〝做了這份事業(yè),不但有愛,也會有怨,有疲憊,有時甚至想‘離婚’。動漫生存的困難、動蕩、苦悶,說是責任感、使命感讓我堅持下來一點不夸張,許多人都離開了。我希望以后不要再聽到動漫人說‘我要堅持’這樣的話,而是‘干動漫這一行,有出息,能賺錢’〞。李牧陽告訴我,在日本,一個出了名的漫畫家是非常有錢的。比如畫《龍珠》的鳥山明,是當地的納稅大戶,他因為家離機場比較遠不方便想搬家,結果縣政府為挽留他,特地為他修筑了一條通機場的公路。而在中國,至少是目前,做動漫的人,常常連維持生計都有困難。〝如果沒有保障,只靠堅持,總會有堅持不住的一天。〞中國動漫產業(yè)的發(fā)展缺不了這群為動漫而生的人。
生活在卡通世界里
即使耳朵上的洞洞都已經堵塞,即使長長的頭發(fā)已經不再是金色,面前恬靜的女孩還是像一個卡通里走出來的人物,特別是說起話來,嘴巴動得和日本動漫里的人物一樣快。而且,她有一個很卡通的網名,叫〝天叢云劍〞。
生活在卡通世界里的人物,大多是80年代以后出生的,他們會對著蟑螂叫〝小強〞,說話像蠟筆小新一樣甕聲甕氣,穿著櫻桃小丸子的服飾,還有,聽到〝狂暈〞的事情,總遺憾自己的腦門上不能出現(xiàn)〝一滴汗〞。不過,依〝天叢云劍〞的意思,這些只是小兒科,還算不上依賴卡通生存的典型,她自己或許才是真正的動漫化生存。
初中的時候開始看漫畫,看到什么買什么;高中時接觸游戲,買游戲雜志,開始寫動漫評論和同人小說(一種為游戲和動漫中的某個人物設計故事的再創(chuàng)作);高二時接觸到了有同樣愛好的朋友,找到了知音,一起到文廟淘書,一起參加漫展;進大學開始玩cosplay(化裝扮演漫畫中的人物),演過《亂馬》中的亂馬、《X戰(zhàn)紀》中的牙曉、《五星物語》中的羅格納、迪普雷等等,玩了3年,還與同伴們一起搞了網站。從看到演,〝天叢云劍〞說這是他們一代動漫〝粉絲〞的共同經歷,不過,學英語金融專業(yè)的她,沒想過將來從事這行,而是愿意把動漫當作永遠的愛好。
玩cosplay有那么一個小圈子,一般有個發(fā)起人,說要演某個動漫作品,于是大家分頭認領各個角色,然后各自準備服裝行頭,發(fā)起人負責找場地和拍照片。到時一個個奇裝異服,演繹動漫人物的心情。當然,要準備這樣考究的衣服很花錢,〝天叢云劍〞說自己迷動漫還算理智型的,不過還是把零花錢全用在動漫上了。當然包括這些300~400元一套的奇裝異服,還有書、碟、各種鑰匙扣、徽章、粘紙、掛件、筆記本、小首飾等衍生產品。那些衣服還不敢放在家里,怕被父母知道。
〝12年了,我的世界與真實世界有隔閡,與普通人的想法有差別。朋友都是動漫圈的人,人的言談舉止都像動漫中的人物,表情特別多,不是刻意為之,而是不知不覺就變成那樣了。比如碰到什么事,第一反應是某張漫畫人物的臉,自己的表情自然也是那樣。說話也帶上了動漫腔,比如‘……的說’,在圈子里大家都會這么說。〞〝天叢云劍〞說她有時候一個人獨自看漫畫,感動了,就哭很久,比如看《NaNa,世上另一個我》。因為喜歡NaNa,她也穿了8個耳洞,還差點文身,當我表示驚訝時,她卻用NaNa的口吻說:〝因為痛了,才記得住。〞
〝天叢云劍〞十分反感一些流行的指責:看這些東西是被毒害。她認為動漫是最輕松的消費方式,而且它充滿想象力,還展示了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教育的世界觀、價值觀。〝動漫改變人,要知道日本當代的足球明星包括中田英壽在內,都是因為當年看了卡通片《足球小子》才開始踢球的。而一部《灌籃高手》又讓許多男女迷上了籃球。〞動漫的影響力真的很大,如果我們自己也有好的卡通,那何嘗不是一種另類的教育方式呢?
動漫中的一個個人名就像是一種暗號,讓〝天叢云劍〞們從人群中辨認彼此。好像對于他們只有兩種人存在,一種是熱愛動漫的人,還有一種是將要熱愛動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