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節(jié)|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重慶第二師范學(xué)院
2021-11-10 18:37:25 文/盧悅 圖/高遠航
寒衣節(jié),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一,又稱“十月朝”、“祭祖節(jié)”、“冥陰節(jié)”、“秋祭”,民眾稱為鬼頭日,是漢族傳統(tǒng)的祭祀節(jié)日,相傳起源于周代。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寒衣節(jié)與春季的清明節(jié),秋季的中元節(jié),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jié)”。
01
寒衣節(jié)的由來
因先秦的迎冬禮儀脫胎而成
據(jù)《禮記·月令》記,農(nóng)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并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jīng)死去的人怎么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當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不過這種觀點只能停留在推論上,因為有關(guān)漢族民間于十月初一"燒獻""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記載,直到宋代才出現(xiàn)于文人的風土記述中,如果說寒衣節(jié)是先秦時就形成的,那就很難對這么長一段時間內(nèi)的記錄空白作出合理解釋。所以,也有人推斷寒衣節(jié)俗的形成不會早于宋代。
02
寒衣節(jié)的習俗
風俗習慣
農(nóng)歷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祭拜活動
1.準備供品。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后,家人打發(fā)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干凈,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2.進行拜祭。到了墳前,焚香點蠟,把餃子等供品擺放齊整,一家人輪番下跪磕頭;然后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色紙、冥幣置于圈內(nèi),點火焚燒。還有的人家,在墳頭劃圓圈時,不忘在旁邊另加個圓圈。其用意乃在救濟那些無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窮極生惡,搶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03
寒衣節(jié)的意義
“祭祀、孝道與傳承”
給已亡人送寒衣就是祭祀和孝道,所以才叫寒衣節(jié),寒衣節(jié)=祭祀=孝道。
“滿目山河空念遠,不如憐取眼前人”
斯人已逝,只能將思念深藏于心。好在,對于在世的父母、親友,我們還能常常陪伴,噓寒問暖,用行動表達對他們的牽掛。因此,在日漸寒冷的冬日,別忘了給予身邊人更多關(guān)懷。畢竟,天寒地凍,人情最暖。
04
寒衣節(jié)的飲食
面條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tǒng)活動。民間改善生活,山區(qū)興吃蕎面、莜面。寒衣節(jié)吃面的習俗習俗由來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營養(yǎng)搭配合理的面條是不錯的選擇。平時應(yīng)酬較多的人,喝酒后最宜吃碗陽春面,不僅解酒,還能起到養(yǎng)胃補身的功效。
紅豆飯
后人把十月初一當?shù)客龉?jié)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大意為: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窮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尚有童謠為證:“十月朝,看牛娃兒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摑你三犁擔子一薄刀!
糍粑
“十月朝,糍粑碌碌燒。”這是一句客家俗語,說的是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一,家家戶戶都會制作糍粑。十月初一恰逢秋收完畢,勤勞的客家人會把新收的糯米打成粉,搓糊蒸熟后,以糯米為皮,加入花生、芝麻、糖等餡料,做成應(yīng)節(jié)食物糍粑,以慰勞一家老少,慶賀豐收。
餃子
洛陽有話云:“十月一,油唧唧!币馑际钦f,十月初一這天,人們要烹炸食品,剁肉、包餃子,準備供奉祖先的食品。
05
文明祭祀
盡管焚燒紙錢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但也應(yīng)盡量考慮環(huán)保要求。加強環(huán)保意識,避免造成環(huán)境污染。理性燒紙!綠色祭祀!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提倡綠色環(huán)保燒寒衣,文明綠色焚燒祭物。”可以用獻花、點蠟燭、焚香祭拜代替,寄托思念之情和孝道即好。
【大家都在看】
關(guān)于進一步加強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
【“三全育人”在行動】提高站位 明確任務(wù) 抓住重點 強化責任 切實推進“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體系建設(shè)
致全校師生員工的一封信
出品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網(wǎng)絡(luò)工作部
策劃 張紫涵
資料來源 新華社客戶端
圖片來源 網(wǎng)絡(luò)
編輯排版 李可清
責任編輯 霍穎
審核楊堃
歡迎大家投稿原創(chuàng)文章或自己的看法觀點
投稿郵箱:xcb@cqu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