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手法--集中體現(xiàn)了京劇服裝的形式美

中國京劇
2010-10-29 16:20:33 文/鐘晟睿
京劇傳統(tǒng)服裝集中體現(xiàn)了形式美。其中對比手法的運用,在形式美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服飾的外觀造型、色彩和寓意綜合為一個整體,是角色性格刻畫的主要助手。對比手法的運用,大致可歸納如下:
黑白對比
從光學(xué)角度分析,黑色是三原色光的等量相減,白色是三原色光的等量相加。黑和白包容了世界上千變?nèi)f化的色彩于一,因此,傳統(tǒng)京劇大量運用黑和白色做為服裝色彩運用的一條途徑,是再簡單又再豐富不過了。它是寓豐富于簡單之中,在簡單中求得概括。
《霸王別姬》是一出凈、旦為主的折子戲,霸王穿黑靠,勾黑臉,虞姬穿白裙襖,俊扮粉妝,這一黑一白,一壯一秀,是黑白的強烈對比,濃淡的強烈對比,美丑的強烈對比,相輔相成,對立又統(tǒng)一!稉躐R》、《三岔口》、《兩將軍》等,都是以黑、白兩色為服飾基色,裝扮劇中的主要角色!稉躐R》中楊八姐女扮男裝穿白、焦光普穿黑這是一男一女的短打戲,《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和劉利華,《兩將軍》中的馬超和張飛,都是兩個男角色為主的武打戲,都是一白一黑,在對比中塑造人物性格,成為京劇服飾中重要的著裝方法。
華素對比
京劇服飾,不注重時代特點的追求,沒有季節(jié)變化的表現(xiàn),也不帶有地區(qū)性的特色,而以角色的等級地位和類別為標(biāo)準(zhǔn),幫助刻畫人物性格。這當(dāng)中,華麗與樸素的對比服飾,更多地體現(xiàn)了角色的性格因素!跺幟腊浮、《豆汁記》兩出戲,是華素對比的典型注腳!跺幟腊浮分校芎φ呤乔叵闵,穿黑裙子,白孝帶,藍邊飾,不尚奢華,處境令人同情;陳士美身居高位,享受駙馬待遇,穿華麗的紅蟒花翅,華貴顯赫。隨著劇情發(fā)展,對陳士美越來越憎恨,最后被包拯處死時,劊子手剝掉他的外衣,給人一種剝掉了他虛偽外殼的感覺。兩個人物,一個著衣華麗而內(nèi)心丑惡,一個樸素寒微而內(nèi)心高潔,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是窮與富的對比,是素與華的對比,也是善與惡的對比。《豆汁記》中窮書生莫稽,在生命旦夕不保的情況中被救活,后做了縣官由窮衣?lián)Q上了官衣,儼然一表人才,前后判若兩人,人格也隨地位變化而改變,服飾的變化緊緊與地位的變化融合在一起,形成又一種素與華的對比。
援例對比
有一類劇目,來自民間傳說,話本成小說,在服飾上常常以一劇的主人公為底本,其他劇目也參照穿戴,漸漸形成一種固定的格式,即凡一劇目有相同人物關(guān)系的,便沿用同一』艮飾,而不問這些人物是屬于哪一朝代。例如 “桃園例”、“黑紅例“。漢末,劉備、關(guān)羽、張飛三人是結(jié)拜于桃園的異姓兄弟,劉備俊扮,在西蜀稱霸業(yè)之前穿白,關(guān)羽揉紅臉,穿綠(早期中國戲曲的關(guān)羽是穿紅),張飛勾黑臉穿黑。這一白、一紅、一黑三種色彩并用,鮮明突出,形成“桃園例”。根據(jù)“桃園例“的特點裝扮的戲曲人物組合有:宋代的楊延昭、孟良、焦贊,還有岳飛、王貴、牛皋,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與“桃園例”相似,因此穿著都是一個俊扮穿白,一個是勾紅穿紅,一個是勾黑穿黑,一兄兩弟,一帥兩將,一細兩粗,在舞臺上給人留下了清晰的印象。“黑紅例”是指劇中兩個人物關(guān)系密切,服飾色彩與勾臉都是一紅一黑,如孟良、焦贊;王貴、牛皋;趙匡胤、呼延贊等就是。它們色彩是對比的,又是相近的。在粗豪中有詼諧,在Ji斗中有真情,在矛盾中有親和。他們的服飾色彩和人物性格緊密相連。
文武對比
有時,為了深化角色性格,在主人公出場時,要造出烘云托月的氣勢,使主人公形象在文和武的對比中高大起來,是傳統(tǒng)京劇服飾的又一重要手段!堕L坂坡》中的曹操,位高權(quán)重,躊躇滿志,正在圍追堵截劉備及其手下的臣僚眷屬。為了體現(xiàn)曹操的威武氣魄和雄才大略,場面上的對比手法收到了預(yù)期效果。曹操點兵時,手下有八員英勇善戰(zhàn)的驍將,一律上、下五色的長靠,背后三十二面護背旗威風(fēng)狂傲,雁翅排列在兩廂,外圍有執(zhí)械的士兵,兩旁有傳令的中軍,滿滿一臺角色,屏息斂氣俯首聽命于穩(wěn)坐當(dāng)中的穿紅蟒、黑相紗,勾白臉的曹操,顯示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可一世的氣派。
《失空斬》這出戲,在刻畫諸葛亮的形象時,也采用了類似的手法。當(dāng)他坐帳點兵時,兩旁是四員蜀將,全身披掛,又簇擁著眾兵丁們,這四武一文的對比,把諸葛亮儒以治軍的武略文韜充分表達出來,為后面馬謖失守街亭導(dǎo)致空城退司馬懿大軍四十里做了恰當(dāng)?shù)匿亯|。
上述所用的衣飾,使用時的對比手法的運用,都不是單純的孤立的,而是協(xié)調(diào)一致地存在著。傳統(tǒng)京劇服飾在強烈對比中,找到了用以達到美的境界的路。“凡是美的都是和諧的和比例適度的“,在一個絢麗多彩的場面中,既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又有一種協(xié)調(diào)的意蘊旋繞于其中,最終給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