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起源

中國京劇
2010-10-29 16:20:32 文/余宇昊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是流行于全國的重要劇種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來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4個徽調班社,陸續(xù)進京演出,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相互影響,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逐漸融合、演變,發(fā)展成為京劇。其音樂基本上屬于板腔體,唱腔以徽調的二黃和漢調的西瓜為主,所以舊時稱之為“皮黃”。另有西皮反調(即“反西皮”)、二簧反調(即“反二簧”)以及南梆子、四平調、吹腔、高撥子、南鑼等唱腔。伴奏樂器以京胡為主,二胡、月琴、三弦為輔。有的唱腔及樂曲以嗩吶、笛等伴奏。打擊樂器有單皮鼓、檀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星子等。
京劇表演講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虛擬動作,重視情景交融,聲情并茂。京劇自產(chǎn)生以來,曾有過許多名稱,如“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黃)”、“大戲”、“平劇”(北京曾稱為北平)、京戲等。京劇傳統(tǒng)劇目有上千個,流行的有《將相和》、《群英會》、《空城計》、《貴妃醉酒》、《三岔口》、《拾玉鐲》、《打漁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