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北方著名瓷窯:中國定瓷

中國瓷器
2010-10-29 18:34:39 文/劉曉雨
定瓷
宋代北方著名瓷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于晚唐、五代,盛燒于北宋,金、元時期逐漸衰落。北宋定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裝飾方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
紋飾以蓮花、牡丹、萱草為常見,畫面簡潔生動。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盤、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見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官”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點。
白釉刻花折腰碗
白釉刻花折腰碗,高5.5cm,口徑16.8cm,足徑9.4cm。
碗敞口,淺式,斜腹,近底處內(nèi)折。通體白釉,口部鑲銅。碗內(nèi)、外壁及里心劃刻蓮花、蓮葉紋。
此碗白釉純凈,所飾蓮花線條自然流暢。碗之內(nèi)、外壁均有刻劃紋者較為罕見,此碗是定窯瓷器的精美之作。
定窯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
定窯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高5.4cm,口徑30.4cm,足徑13.6cm。
盤侈口,淺腹,圈足。里口凸起弦紋2道。盤以印花為飾,以回紋將盤內(nèi)壁與內(nèi)底界開,內(nèi)底飾蓮花、荷葉紋各5組,內(nèi)壁飾纏枝牡丹2周,兩層牡丹上下相錯,排列有序。盤內(nèi)外施白釉,口沿因覆燒無釉而鑲銅口,外壁可見旋痕及因釉水下流而產(chǎn)生的淚痕。近足處有多處露胎,是為定窯瓷器的典型特征。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燒白瓷為主,細潤光滑的釉面,白中微微閃黃。裝飾以印花、刻花、劃花與剔花為代表,尤以印花技法為世人所稱道。這件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盤器型大而規(guī)整,印花繁縟,層次分明,線條流暢,紋飾清晰,充分顯示出定窯印花品種的制作水平之高,是清宮舊藏的定窯器之珍品。
定窯白釉刻花直頸瓶
定窯白釉刻花直頸瓶,高22cm,口徑5.5cm,足徑6.4cm。
瓶平口外折,頸細長,圓腹,高圈足外撇。腹部刻螭龍穿花紋飾。
此瓶造型優(yōu)美,胎體潔白,螭龍紋刻劃得矯健生動,刀工遒勁有力,線條自然清晰,為定窯的上乘佳作。
刻花梅瓶
刻花梅瓶,高37.1cm,口徑4.7cm,足徑7.8cm。
瓶小口折沿,短頸,豐肩,肩下漸收斂,圈足。俗稱“梅瓶”。通體施白釉,釉色柔和潔凈,白中閃黃。肩部刻菊瓣紋一周,腹部刻纏枝蓮紋,下部刻上仰蕉葉紋,刻花清晰婉轉(zhuǎn),深淺不一,蓮花簡潔典雅,線條流暢,顯示出定窯刻花技術(shù)的嫻熟。此瓶造型挺拔,是宋代定窯梅瓶的標準式樣。
孩兒枕
孩兒枕,高18.3cm,長30cm,寬11.8cm。
枕作孩兒伏臥于榻上狀,以孩兒背作枕面。孩兒兩臂環(huán)抱墊起頭部,右手持一繡球,兩足交叉上蹺,身穿長衣坎肩,長衣下部印團花紋。榻邊模印花紋,四面開光,其中一面凸起螭龍,相對的一面光素,其余兩面凸起如意頭紋。枕身釉作牙黃色。底素胎,有兩孔。
枕是睡覺時墊首用具。在中國古代,人們喜歡使用玉枕、瓷枕,這是由于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作用。瓷枕始創(chuàng)于隋代,盛行于唐、宋、元各代。此件孩兒枕塑制精美,人物形態(tài)活潑、悠然,是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珍貴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