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代五大名窯:中國官瓷

中國瓷器
2010-10-29 18:34:39 文/沈芬
官瓷
官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有南北之分。據(jù)文獻記載,北宋末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間(1111-112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官府設窯燒造青瓷,稱北宋官窯。宋室南遷杭州后,在浙江杭州鳳凰山下設窯,名修內(nèi)司窯,也稱“內(nèi)窯”。后又在今杭州市南郊的烏龜山別立新窯,即郊壇下官窯。以上統(tǒng)稱南宋官窯。
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盤、碗,也有仿周、漢時期青銅器的鼎、爐、觚、彝等式樣,器物造型往往帶有雍容典雅的宮廷風格。其燒瓷原料的選用和釉色的調(diào)配也甚為講究,所用瓷土含鐵量極高,故胎骨顏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層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稱“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稱“鐵足”。
宋代官窯瓷器不僅重視質(zhì)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紋飾,主要以釉色為裝飾,常見天青、粉青、米黃、油灰等多種色澤。釉層普遍肥厚,釉面多有開片,這種開片與同期的哥窯有很大不同,一般來說,官窯釉厚者開大塊冰裂紋,釉較薄者開小片,哥窯則以細碎的魚子紋最為見長。
官窯葵瓣洗
官窯葵瓣洗,高4.8cm,口徑18.7cm,足徑11.2cm。
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通體施粉青釉,釉面開片,片紋交織如網(wǎng)。足底邊無釉,露鐵黑色胎。
宋代官窯瓷器與汝、哥、鈞窯瓷器一樣,特別注重釉色美。其凝厚的釉層系采取先素燒坯體、然后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層厚度往往大于坯體的厚度。燒成過程中,選用優(yōu)質(zhì)木材作燃料,以保證窯內(nèi)的溫度和氣氛。官窯瓷器多為素面,既無精美的雕飾,又無艷彩描繪,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紋為飾,在釉面自然優(yōu)美的片紋點綴下頗顯高貴典雅。
此洗造型優(yōu)美,釉層瑩潤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紋縱橫交錯,大片紋間又閃現(xiàn)條條小冰裂紋,構成優(yōu)雅和諧的藝術整體。
官窯圓洗
官窯圓洗,高6.5cm,口徑22.6cm,足徑19cm。
洗直口,微敞,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寬,底部邊沿露胎無釉。此洗造型端莊典雅,通體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純凈瑩澈。釉面上,金絲般的片紋縱橫交織,片紋間又閃現(xiàn)出條條冰裂紋,優(yōu)美和諧。
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面,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艷彩涂繪,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紋為飾。其上紋片粼粼,愈顯高潔古雅。這件官窯圓洗是宮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藝及裝飾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紋突出。同時,借助于燒成后期的二次氧化作用,在釉層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層遮蓋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鐵足”,使器物愈顯古樸莊重。
官窯弦紋瓶
官窯弦紋瓶,高33.6cm,口徑9.9cm,足徑14.2cm。
瓶洗口,長頸,圓腹,高圈足,圈足兩側各有一長方形扁孔可穿帶。頸至腹部有凸起弦紋7道。瓶通體以青釉為飾,釉層肥厚,呈粉青色,釉汁瑩潤,具有凝厚深沉的玉質(zhì)美。
此瓶體仿漢代銅壺式樣,簡潔雅致,凸起的弦紋改變了造型的單調(diào)感,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器身布滿大片紋,縱橫交錯,是宋代官窯瓷器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