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塑人生——《音樂之聲》的真實故事

影視藝術(shù)
2010-10-29 16:13:50 文/左鵬飛
近日讀阿加莎·馮·特拉普的《音樂之聲的故事》(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4月版),引起一些回憶和聯(lián)想。 第一次看電影《音樂之聲》,是在1977年春天。那時“文革”剛結(jié)束,文藝界有一種劫后重生的感覺,上海在展覽館召開了一次大型文藝座談會,很多銷聲匿跡多年的文化名人出現(xiàn)在座談會上,如巴金、于伶、柯靈等。座談會的尾聲,是觀賞一部“內(nèi)部電影”,這是一個無比美妙的尾聲。這部電影,就是美國影片《音樂之聲》。曲折跌宕的情節(jié),詩一般展現(xiàn)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愛情和親情,真誠和偽善,正義和邪惡,在這部電影中被表現(xiàn)得扣人心弦。電影結(jié)束時,劇院里爆發(fā)出一片掌聲?措娪肮恼圃诋(dāng)時很反常,而且是一部好萊塢的“內(nèi)部電影”,但這掌聲是情不自禁的,是大家發(fā)自內(nèi)心的贊嘆!兑魳分暋吩诋(dāng)時引起的震動,真可以說是驚艷,是幽暗中的一道閃電。文藝座談會結(jié)束后,這部電影在很長時間里成為大家議論的話題。幾年后,《音樂之聲》在中國公開放映,瑪利亞和特拉普上校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電影中的歌曲也開始在中國廣為流傳。這段往事,很有說服力地證明了藝術(shù)的影響和力量。
電影《音樂之聲》是根據(jù)真人真事改編的!兑魳分暤墓适隆返淖髡甙⒓由恰兑魳分暋分写笈畠旱脑。寫這本書時,阿加莎已經(jīng)87歲。她以一種平和的心情,回憶了馮·特拉普一家將近一百年的歷史,書的風(fēng)格平實樸素,娓娓道來,有點絮叨,有點瑣碎,但都是實在的敘述,沒有夸張的描繪。特拉普上校一家的生活經(jīng)歷,和電影《音樂之聲》并不完全相同。書中給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是阿加莎的父親特拉普上校。這是一個有傳奇色彩的軍人,曾指揮奧地利潛艇擊沉一艘法國潛艇,成為海軍英雄。他很早就退役,所以有很多時間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成為家庭生活中的主角。他正直堅毅,熱愛生活,富有情趣,處世低調(diào)。孩子們對生活對音樂的愛,是受了他的影響。和電影中的上校不一樣,孩子們自有記憶以來,他就是一個慈愛和善的父親,并沒有電影中那種戲劇性的性格轉(zhuǎn)變。阿加莎和她的弟妹們曾經(jīng)對電影《音樂之聲》頗有微詞,認為電影中的情境和他們的生活有距離,不真實,尤其是電影前半部分對父親的描寫;生活中的繼母也沒有電影中的瑪利亞那么完美。但是隨著《音樂之聲》的深入人心,隨著全世界的人對這部電影的認同和熱愛,他們終于逐漸改變了看法。
對音樂的熱愛和追尋,改變了特拉普一家人的命運,他們的人生因此而變得有聲有色,余音綿綿。書中對家庭生活的一些獨特的描述,很令人神往。譬如薩爾茨堡郊外的“音樂之旅”,一家人在野外搭起帳篷,在山林間唱歌跳舞,演奏民間流傳的“施拉默爾四重奏”。特拉普上校曾帶著家人,駕駛一艘帆船在亞得里亞海遠航,途中歷盡風(fēng)險。阿加莎和她的弟妹們正是在這樣的生活中陶冶了性情。唱歌奏樂本是這個家庭生活中的自娛自樂,因為幾位伯樂的推薦和指導(dǎo),在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一舉成名,于是開始了特拉普家庭演唱組多姿多彩的音樂生涯。這個家庭演唱組成員都沒有受過專業(yè)的聲樂訓(xùn)練,卻能唱出天使般動人的聲音,撥動無數(shù)人的心弦,在音樂史上,這大概是一個奇跡。在納粹肆虐的艱難時世,是音樂使他們一家保持尊嚴,并獲得成功和快樂。他們在世界各地演唱了二十年,足跡遍布三十多個國家。但作為歌唱家,他們只有集體出場時才能體現(xiàn)。就像吉他上的六根弦,同在琴上時能彈撥出動聽的音樂,離開琴身,便無以為曲。離開這個家庭演唱組獨立生活后,阿加莎和她的弟妹們幾乎都沒有以音樂為生。然而毫無疑問,特拉普家庭演唱組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合唱團體。很遺憾,我至今沒有機會聽到真實的特拉普家庭演唱組的歌唱,阿加莎在她的書中說,現(xiàn)在,全世界都能買到他們的家庭演唱組的唱片,我想,過幾天我就要設(shè)法去找來聽一聽。 去年秋天,我曾經(jīng)訪問歐洲,也到了特拉普家庭生活過的薩爾茨堡,這是莫扎特的故鄉(xiāng),處處彌漫著音樂的氣息。在薩爾茨堡,我參觀了拍攝《音樂之聲》的修道院和教堂,當(dāng)年在電影中看到的令人Ji動的景象一一重現(xiàn)在眼前。讀阿加莎的書時,我的眼前又出現(xiàn)了薩爾茨堡的山林、河流和教堂,當(dāng)然,還有電影《音樂之聲》中那些優(yōu)美而略帶憂傷的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