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瑞橋》

藝術(shù)文摘
2016-9-07 06:08:00 文/施若熙 圖/丁靜雯
作品:《莫瑞橋》
作者:艾爾弗里德·西斯萊
年份:1893年
材質(zhì):布 油彩
尺寸:65cm×73cm
館藏處:奧塞博物館藏
艾爾弗里德·西斯萊(Alfred Sisley,1839-1899)生于巴黎,逝于魯安河畔的莫萊。他和莫奈一起,是純正印象派的真正代表。如果不算初期的作品,那他的肖像和靜物比任何一位畫家都畫得少,他幾乎只畫風景,而且在一生當中,作品沒有深刻的變化。人們說他的出世之作,特別是參加1866年沙龍的最早的作品帶有柯羅和庫爾貝的畫風,那的確是道出了他所喜愛的方向。與印象派的其他朋友們相比,他的運氣還算不錯,開始時,在經(jīng)濟上沒有他們那樣困難。然而,正當他不得不為新繪畫而戰(zhàn)斗時,他卻破產(chǎn)了,這時,再較之他的朋友們,可是備受煎熬之苦了。畢沙羅和塞尚在最倒霉的日子里,每張畫最少也還能賣到40法郎,可他曾不止一次地以30或25法郎出售自己的作品。此外,西斯萊還未能享受到自己思想和藝術(shù)的勝利,便與世長辭了。事實上,他剛一去世,人們就承認了他的天才,其作品也很快被標出了高價。西斯萊的畫幾乎全部是風景,而在風景中,又主要表現(xiàn)塞納河谷,巴黎地區(qū),特別是以他作為真正畫家之一的楓丹白露地區(qū)。他能令人贊嘆地,象莫奈一樣敏銳地表現(xiàn)樹葉的低語與水波的閃亮。同時,他比莫奈更會保存風景的結(jié)構(gòu),并沒有把它僅僅變?yōu)樗查g變幻的顏色和光的反映。在他的畫里,形是很嚴格的,并沒有因氣氛而溶化。樹就是樹,屋就是屋。他的藝術(shù)沒有任何系統(tǒng)的東西,也不采用布丁那種低地平線的辦法,如果他在某些畫中給予天空以很大位置,那么,這塊天空會通過它的運動,它的色彩與畫家所表現(xiàn)的主題合為一體。他的每幅畫都使人感到盡善盡美,人們想不出比他的楓丹白露森林中所畫的更為茂密的小樹林,比他的《馬爾里洪水》更慘的發(fā)水場面,比盧夫西恩更悲傷的雪景,比圣馬邁更明亮的春天。他不要任何強烈,粗暴的效果,這一美妙溫柔的藝術(shù),以無窮的詩情畫意表出了畫家從1879年以后定居的莫萊城的安寧平靜生活。盡管他有過與其他印象派畫家類似的命運,年青時也同巴齊耶,莫奈,雷諾阿一樣,進過格雷爾畫室,在漫長的艱難歲月里,也得到過收藏者面包師米雷小小的慷慨幫助,但是人們對他的作品與生活寫的不多,原因倒不是由于他缺乏天分,而是由于他的一生盡管厄運不斷,卻尚無驚心動魄的冒險場面。由于他的藝術(shù)完全服從于感覺,不想去表現(xiàn)任何迅猛建立的制度,因此他也就沒有準備要給人以長篇大論。在英國的幾次逗留也好,想要被沙龍接受的愿望也好,貧困的生活也好,都沒有動搖西斯萊的信念和使他改變自己的畫風。他雖不好高騖遠,卻恪守信念,始終忠于自己和朋友。
在創(chuàng)作巴黎奧塞博物館收藏的這幅畫時,畫家把畫架支在城的對岸,自己站在右側(cè),視線比橋略微低一點。這樣,他可以從左下角清楚地看到六座橋洞,以及橋那邊重疊的屋頂和居高臨下的教堂的尖頂。畫面中心以外地方,即在村子的入口處聳立著一座燈火通明的磨坊,擋住了橋身的那一端,使畫面上的對角線被與畫平行的一個面所替代,這個平面一直往右延伸至四棵并排著的大樹。結(jié)構(gòu)緊湊,再加上極其豐富的色彩,使這幅不朽的作品得以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