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渥林格

業(yè)界信息
2017-9-21 05:05:14 文/齊美琳 圖/程婧馨
馬克·渥林格(Mark Wallinger),1959年出生于西格威爾(Chigwell)。1978-1981年,他就讀于倫敦切爾西藝術學校(Chelsea School of Art),1983-1985年,就讀于倫敦戈德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College, London)。渥林格在國內(nèi)外都進行過大量的作品展。近期精選的個人作品展包括2006年、2004年和1997年在倫敦的安東尼雷諾茲美術館(Anthony Reynolds Gallery)的個人作品展;2006年布拉格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Prague)個人作品展,等很多重量級的展覽。他曾代表英國參加2001年的第49屆威尼斯雙年展,并且在1995年獲得了特納獎提名。
渥林格首次得到評論界的關注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從那以后,他一直是當今英國最令人驚奇和最具雄心壯志的藝術家之一。通過運用包括繪畫、攝像、視頻、雕刻、素描和裝置等多種媒體技術,他運用諷刺、焦慮和幽默的手法來探索主掌人們?nèi)粘I畹膹碗s社會結構和關系。從他早期有關體現(xiàn)英國特點的繪畫作品中,渥林格發(fā)現(xiàn)了革新的手段—包括將一匹賽馬命名為“一件真正的藝術品”(a Real Work of Art)(1994)—以極其幽默的方式來探索諸如階級、種族和國家身份等復雜的問題。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渥林格的作品開始關注信仰與信念、宗教與死亡、哲學與道德等問題。代表作品有“天使”(Angel)(1997)、“圣歌”(Hymn)(1997)和“通往天國的門檻兒”(Threshold to the Kingdom)(2000),這些作品都具有明顯的宗教的標題,定位于日常生活中人的精神世界,在平凡與神奇之間跳躍。他的作品“瞧!這個人”(Ecce Homo)(1999)集中體現(xiàn)了這一點,這是一個現(xiàn)代人大小的雕刻作品,展現(xiàn)的是耶穌(Christ)被鐵棘纏身的情形,作品現(xiàn)在暫時安放在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的第四個柱基上。這件作品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不列顛王國”(State Britain)(2007)或許是渥林格作品“表現(xiàn)的政治、政治的表現(xiàn)”(‘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politics’)這一風格的巔峰之作,而他也憑借這一作品獲得了2007年度特納獎的提名。這部作品小心翼翼的重現(xiàn)了和平運動者布萊恩·霍爾(Brian Haw)歷時五年收集的600件飽經(jīng)風霜的反戰(zhàn)旗幟、照片、條幅和卡片。為了抗議2001年6月對伊拉克的經(jīng)濟封鎖,直到2006年5月23日,霍爾一直站在政府的對立面。當時,議會通過了“嚴重組織犯罪和警察法案”(Serious Organised Crime and Police Act),禁止在議會廣場方圓一公里的范圍內(nèi)進行無授權的抗議活動,因此,霍爾的大部分抗議舉動都被警察強迫驅(qū)散了。 現(xiàn)在這些反戰(zhàn)旗幟、照片、條幅和卡片掛滿了杜威恩畫廊(Duveen Galleries),“不列顛王國”提出了頗具挑戰(zhàn)性的問題,即當今英國的言論自由權和民事自由權的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