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琳娜·比姆基

業(yè)界信息
2017-9-17 00:29:25 文/羅妍婷 圖/紀悅心
扎琳娜·比姆基(Zarina Bhimji),1963年在烏干達(Uganda)出生,1989年畢業(yè)于倫敦斯萊德美術學校。她的作品無論在倫敦還是在國際上都曾被廣泛展出,F(xiàn)工作生活于倫敦。
扎琳娜·比姆基的作品具有即時性,她的實踐工作包括攝像、裝置、拍攝和音樂都是經過了廣泛的研究才開始的。她最近的攝像作品集“愛”現(xiàn)在已被視為一個獨特的藝術體,但最初其中的照片曾被認為是她在烏干達拍攝國際知名的《走出憂傷》時調查工作的一部分。她經常拍攝一些荒蕪人煙的場景—機場、年久失修的建筑、公墓等,再配上一些煽情的名字如“爸爸關閉了他的心”(Bapa Closed His Heart)、“結束了”、“忘記我們”(Forgotten Us)“驚的山羊”(Frightened Goats)。這更進一步增強了她作品中所透露出的不安情緒。輔以視覺藝術的消除、去除、清除等技術加工,更容易使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她的攝像作品在21世紀之初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如她的攝像作品一樣,扎琳娜·比姆基在《走出憂傷》中運用了美學語言來表達她的興趣和想法,通過對合成、色彩和表面結構的精雕細琢,她把建筑和風景轉化成了情感符號。比起其他因素來,比姆基或許更注重光效,有時候她會觀察同一塊地方長達幾個小時的時間,直到太陽升到所期待的高度。光表達的是一種美感,但這種美感最終必然會破碎。對于她而言,陽光具有表達深層次情感的功能——“春天的陽光帶有悲傷的意味”(spring light has qualities of grief)。隨著時間的流逝,她所記錄的美景變成了惡性的荒涼之地,而這種處理手法正是她從英國風景繪畫的傳統(tǒng)手法中學來的。她的作品中沒有直線性的敘述,取而代之的是能夠體現(xiàn)人類普遍情感—愛、歡樂、背叛和悲傷—的場景。隨著場景自然節(jié)奏的變化,具體的地點變成了抽象的情感,建筑也被賦予了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