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硯:歙硯

文房四寶
2010-10-29 17:20:38 文/唐風(fēng)
歙觀,出產(chǎn)于江西省婺源縣與安徽省歙縣交界的龍尾山一帶(羅紋山)。歙硯始采于唐代開元年間(713年—741年),于南唐時期興盛起來,南唐李后主曾派專門的硯務(wù)官制作官硯。歙硯還一度得到歐陽修,蘇東坡等人的推崇。
歙硯的石品很多,主要分為羅紋類、眉子、眉紋類及金星和金暈類。古代稱:“羅紋硯,其紋如羅絲精細,其色青瑩,其理堅密。刷絲羅紋硯銀色刷絲如發(fā)之密”。金星羅紋,是指硯面融有谷粒的結(jié)晶物,在光線照耀下猶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硯中的佳品。眉子硯,“紋若甲痕,如人畫眉,遍地成對”。
歙硯
歙硯主要指龍尾硯,是指產(chǎn)于婺源龍尾山下溪澗中的硯石制成的歙硯。
1.歙硯的石品
歙石有多種美麗的色澤和各異的紋色,有的以點滴狀散開,有的以線條狀層次排列,有的由有規(guī)則的線條構(gòu)成,有的呈不規(guī)則的曲折形態(tài),變化極大。歙石的石品有羅紋、眉子、金星、銀星等幾大類。
金星
金星的品種有幾十種。所謂金星,是石中有金色斑點如星斗布于天幕。金星有如豆、如蠶蟻、如魚子等不同的大。挥薪疱X金星、雨點金星、魚子金星、葵花金星、云霧金星、雨絲金星等等。還有金花、金暈。金暈是金色如流云、片云者,多以相似的樣子來命名,如斗樣、云氣、臥蠶、舞鶴、雙鴛鴦、湖中寒雁等。
由于金星由金屬礦物質(zhì)形成,其硬度高于普通歙石的平均硬度,因而會銼墨傷筆。但金星耀眼奪目,有著裝飾的作用,人們都將它作為歙石的特征。
銀星
歙石中有銀色斑點如星斗者,稱為銀星。銀星在硯面上為銀白色的深淺不一的斑點,或是一層層一片片銀白色的云霧。銀星在歙石中沒有大點,而且出自老坑。
羅紋
羅紋因其光澤似羅綺而得名。羅紋有二十多種,主要有粗羅紋、細羅紋、暗細羅紋、刷絲羅紋、金絲羅紋、金星羅紋、金暈羅紋、瓜子羅紋、鳥釘羅紋、石心羅紋、蒜子羅紋等等。羅紋中最名貴的是犀角紋、鰍背紋和暗細羅紋,它們都是發(fā)墨效果好,呵氣成水的精品。其中細羅紋最容易被忽略,初看似乎沒有金星銀花等光耀奪目的色彩,其實這正是純凈無雜質(zhì)的表現(xiàn),仔細審視,就能發(fā)現(xiàn)有如羅彀似的緊密紋理,是歙石中的無上精品。
眉子
歙石中石紋似新月似眉毛的稱為眉子。眉子是羅紋的變異,有十余種:長眉子、短眉子、闊眉子、對眉子、簇眉子、金星地眉子、大眉子、金暈眉子、金眉子、綠豆眉子、錦簇眉子、虎皮眉子、鱔肚眉子、棗心眉子。其中,“對眉子”、“雁攢湖眉子”屬于名貴品種。對眉子形體較小,大多橫而不曲,兩端略細,似人面雙眉,成雙成對。雁攢湖眉子有紋暈,似一泓秋水,四周眉子密集,如一群大雁在湖邊聚集,似一幅意境深遠的寫意國畫。
驢坑
驢坑歙石有青色綠暈,石質(zhì)極好,坑在婺源縣西北。
廟前青
龍尾山古有寺廟,廟前坑硯石通體青綠,由此而得名。此石傳世極稀少,至于古廟的位置在何處,至今仍說不清楚。
水舷金紋
水舷金紋產(chǎn)自婺源縣羅紋山眉子坑外側(cè)臨溪處的水舷坑,因為其石多金色花紋,故名。也有將它稱為“金花眉子”的,金花有的像鶴舞,有的像寒雁,有的像鴛鴦。
魚子歙
魚子歙出自龍尾山近側(cè)山坑,在其棕黃、灰色、淺綠色的硯石上,有均勻細小密密麻麻狀如魚子的黑點,故名。
2.歙硯的雕工
歙硯的雕工不同端硯,以浮雕淺刻為主,以深刀琢成殿閣、人物,層次分明,細膩鮮明,墨池與硯堂自然有機呼應(yīng)。平線方正是歙硯的傳統(tǒng)的典型式樣,古代用歙硯制作的官硯大多為長方,而且線條簡明。宋以后,歙硯的硯式越來越多,如抄手硯、瓦式硯、橢圓硯等等,但方正大硯久經(jīng)不衰。
明清時,端硯、歙硯中的隨形硯應(yīng)運而生,不過歙硯的隨形硯比端硯要小得多,一方面歙石坑中出的小卵石價頗高,另一方面也與歙石的構(gòu)成有關(guān),它不能象端硯那樣精雕細刻,因為稍不留意,就會出現(xiàn)崩邊的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