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硯:端硯

文房四寶
2010-10-29 17:20:37 文/邱萍
中國四大名硯:端硯
端硯又稱作端溪石硯,位列我國四大名硯之首,始出于唐朝武德年間(618—626)。
端溪石產(chǎn)于今廣東肇慶東郊的斧柯山西麓嶺羊峽端溪一帶,肇慶古屬端州,所以用此石料雕琢的硯稱作端硯。
1.豐富多姿的石品
端硯有多種石品,其種類之多,形狀色澤之神奇是其它諸硯不能相比的。如青花、魚腦凍、蕉葉白、火捺、天青、冰紋、金線、銀線、金星點、翡翠、眼等。
青花
青花是端硯中名貴的石品之一。青花如沉入水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如波面微塵,似輕紗,像水藻,隱瀉在紫石上面。
《硯史》對青花是這樣敘述的:“青花以微塵為上,鵝 次之,蟻腳次之(亦名蒼蠅腳)……《硯辨》謂之青花結(jié),……次則玫瑰紫(大如豆,小如椒實,有胭脂暈環(huán)之者,惟大西洞有之);再次則蠅頭(每石或二三點,或十余點,石工亦謂之青花結(jié)),以大小相雜為佳(《硯辨》謂之子母青花)。
青花欲細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暈不欲結(jié),欲渾不欲破(破者破心也,或含淺紅點或白點,皆青花之病,精神不凝足故也)。如緇塵翳于膽鏡,如墨瀋著于濕紙,斯絕品矣。”
青花在端硯石中較少見。青花有微塵青花、鵝毛氈青花、雨淋墻青花、蟻腳青花、蠅頭青花等。
魚腦凍
所謂魚腦凍,“凍者,水肪之所凝也。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團絮,觸之欲起者是為上品,惟大西洞有之。潔白疏散者謂之碎凍,亦復(fù)佳;疑、褐者為下品。’’(《硯史》)
蕉葉白
蕉葉白也是較名貴的石品,凡有蕉葉白和魚腦凍的,同時伴有青花和火捺。蕉葉白也是出自水坑,是硯石上帶一堆堆一團團似蕉葉初展的形象,含露欲滴,一片嬌嫩。
火捺
火撩是生成在端石中的深紅、淺紅、胭脂紅等紅色的暈斑,為老、嫩,老是紫中帶微黑,嫩是紫中帶微赤;疝嘧罴训氖菧\紅水靈狀似胭脂紅暈者,很像水墨畫的濃淡相化。圓形的火撩稱作金錢火捺,一簇簇狀如長線的叫馬尾火捺等等。
天青
在端硯石質(zhì)中純潔無瑕疵的,稱作天青。天青似“秋雨乍晴,蔚藍無際”的是為上品。
冰紋
端石中的冰紋又稱冰線,足像蛛絲狀、游絲狀的白暈紋,有痕而無跡,多產(chǎn)于水巖中的大西洞。
金銀線
金銀線是水巖硯石中獨有的一種石品,線條橫斜或豎立在硯石中。其中黃色的紋線稱金線,白色的紋線稱銀線,它們與硯石本身硬度相同,在硯石中起著裝飾的作用。
金星點
這是宋坑硯石中特有的石品。金星點有如天上的星星灑滿硯的表面,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所以得名。
翡翠
翡翠是指帶翡翠色的綠色花紋,長形為條,點狀為斑,古人稱之為“青脈”。《端溪硯譜》說:“青脈者必有眼!币话泗浯渫ǔ0橛惺郏幨杏恤浯涞氖贩浅CF,不易得之。
石眼
石眼又稱作眼,端石中的眼名貴罕見。石眼是天然生長在硯石上像眼睛一樣的“石核”。石眼一般在天青或青紫色的硯石上出現(xiàn),顏色青綠或翠綠,略帶微黃,瞳子碧黑,深淺相間,形狀正圓或尖長。石眼依據(jù)不同的大小、形狀、色彩,可分為鴝鵒眼、鸚哥眼、鳳眼、雀眼、雞公眼、貓眼、象眼、綠豆眼、豬鬃眼等等;按其眼的神態(tài)可分為活眼、淚眼、瞎眼(有眼無珠);按眼處于硯中的位置和高矮,又可分為高眼、低眼和底眼等等。
雖然石眼對于硯沒有直接的實用價值,但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被歷代文人視為珍寶,并且作為鑒定端石品質(zhì)高低的重要依據(jù)。
2.端石的坑口
端石的坑口可分為兩大類,即山坑和水坑,后者勝于前者。水坑的端石因長年浸于水中,所以溫潤如玉,有致密、堅實、幼嫩、滋潤的特點。
按端石開采的不同地點,可分為老坑、麻子坑、坑子巖、宋坑、古塔巖、朝天巖、梅花坑、宣德巖等,其中老坑、麻子坑、坑子巖的硯石最好;按開采的時間劃分,可分為宋坑、明坑和清坑。 3.端硯的雕工
鑒定端硯雕工除察看硯雕技術(shù),如線條的挺括、形象的逼真生動,更重要的是“斷代”。所謂斷代就是通過對硯臺的造型、圖案內(nèi)容的審定、研究,斷定它是什么朝代的作品,從而判定其文物價值。
明代以前,由于硯材容易得到,硯的造型大多端方正直,有紋飾的十分少見。后來,優(yōu)質(zhì)硯材逐漸稀少,硯價升高,于是“鐫山水魚蟲花卉于池上”的風(fēng)氣慢慢興起。
初唐,端硯突出實用,硯面毫無裝飾和雕工,硯形大多是長方形或方形,硯底多出腳,有的硯底及兩側(cè)刻有硯銘。中庸,硯臺池頭開始雕刻內(nèi)容以山石、花鳥及仿古圖案為主的簡單圖紋,構(gòu)圖嚴(yán)謹(jǐn),線條洗練,風(fēng)格粗獷,豪放大方。當(dāng)時的硯多為箕形,又稱鳳字形。
宋代的端硯,構(gòu)成簡練,主體突出,造型大方,古樸雅致。主體采用深刀雕刻,穿插淺刀,有時有細刻點綴。
明代,端硯的題材、硯形、硯式、設(shè)計和雕工又有相當(dāng)發(fā)展。從題材上看,內(nèi)容豐富了;從硯式上看,明代一方面繼承了唐宋以來的硯式,另一方面在此基礎(chǔ)上又創(chuàng)造了新的硯式,如蛋形、古鼎、金鐘、瓜果,還有單打硯、走水硯和淌池硯等;從雕工上看,構(gòu)圖飽滿,精雕細刻,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明代推崇“平板硯”,又稱“硯板”,采用特別優(yōu)美的硯材,形制一般取長方形,只進行剔平、磨光,不雕琢,不開墨池和墨堂。文人和嗜硯石者視此為寶物,價格頗高。
清代端硯更加重視雕工,使端硯的雕琢更趨藝術(shù)化。 3.端硯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