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簡介

中國書畫名家
2010-10-29 14:27:20 文/閻鋒
李斯簡介:
李斯(前280年?—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是荀子的學生,后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他年輕時,起初在鄉(xiāng)村做管理文書的小官,后來,隨荀卿學習,當任廷尉。他輔佐了嬴政一統天下建立秦朝。在秦始皇統治期間,李斯被任命為丞相。
秦統一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著有標準的字體來取代以前流行的異體字,于是便打聽到李斯擅長書法,就把這任務交給他。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后,很滿意,于是就把它定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并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guī)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fā)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李斯和趙高,胡毋等人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等范本,供大家臨摹。李斯和趙高合謀擁護秦二世上位之后,因諫爭受趙高陷害,被荒淫無度的秦二世處死——“具斯五刑”,“論腰斬咸陽市”。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三十七年(前210)十月出游,由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隨從,南至云夢(今湖北省境),沿江而下,登會稽山,祭大禹廟,以望南海。李斯奉命為文頌秦德、罪六國、明法規(guī)、正風俗,親自以小篆書寫,刻石立碑。本篇在文體上屬于銘文,四字一句,三句一韻。莊重凝煉,是銘文文體的代表作。李斯奉命連夜寫畢后的隔日,他又采嶺石鑴刻,然后立于會稽鵝鼻山山頂(后叫刻石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會稽刻石】。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瑯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宋以后,《會稽刻石》原刻石就散佚了。到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紹興知府李亨特用舊藏《會稽刻石》申屠駉原拓本重刻于原石,現藏在紹興文管處,碑高八尺七寸,寬四尺四寸,上刻篆書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還有用隸書撰寫的題記三行,計六十字。
嶧山刻石 前219 李斯書 高218厘米,寬84厘米
由于年代久遠,原石被野火焚毀。此石是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 993年)鄭文寶根據原石拓本翻刻立石,碑陰有鄭文寶題記。《嶧山刻石》摹刻都甚多,而首推由宋代人所刻的五代南唐徐鉉的摹本為最佳,現藏西安碑林。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他出巡齊魯故地登陶縣的嶧山(今山東鄒縣東南)時,登高遠望,Ji情滿懷,李斯當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嶧山之上。這就是著名的秦《嶧山刻石》。原石已被曹操登山時毀掉。
李斯說:寫字,用筆要急速回轉,折畫要快,象蒼鷹俯沖盤旋一樣。收筆好比游魚得水,運筆就象景山行云,筆畫的輕重、舒卷,應自然一體,大方美觀。從《嶧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書法運筆堅勁暢達,線條圓潤,結構勻稱,點畫粗細均勻,既具圖案之美,又有飛動之勢。書藝之高超掩滅先軌,散絕后賢,使一切寫小篆的人皆難入其境,成為后世臨摹學書之佳。
李斯的書法藝術:
從荀卿學帝王術,西仕于秦,為客卿。始皇定天下,斯為丞相。定郡縣之制,下禁書令,變倉頡籀為小篆,后世稱為“小篆之祖”。李斯篆書“畫如鐵石,字若飛動,作楷隸之祖,為不易之法”。(《書斷》卷上《小篆》)。清代王澍在《虛舟題跋》中說:“小篆開自李斯,省大篆之繁縟以趨簡易,三代以來風氣至此一變。蓋李斯筆法敦古,于簡易中正有渾樸之氣!崩钏棺羟販缌鶉鬄橼w高構陷,腰斬咸陽。著有《倉頡》七篇,已佚。傳世書跡有《泰山刻石》、《瑯玡臺刻石》等!短┥娇淌,又稱《封泰山碑》,秦小篆碑刻,傳李斯書,為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所刻。內容是頌揚秦始皇的功德。此刻石為四面環(huán)刻,三面為始皇詔,一面為二世詔(二世詔刻于公元前209年)。
南向二世詔文7行,滿行12字。傳宋拓本為223字,后不知何時被毀壞。元拓本存50余字,明末殘存29字。清乾隆五年(1740)毀于祠火。嘉慶二十年(1815)復為蔣因培訪得殘石2塊,僅存10字,1901年羅正均作亭護之,時已僅存9字。殘石今存山東泰安岱廟東廡,F傳世的拓本以明安國藏北宋拓本為最,存165字,現在日本,其余大多是29字本!短┥娇淌窞榈湫颓匦∽,在書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遺緒,下開漢篆之先河,是中國古文字的最后階段。觀其書法,用筆似錐畫沙,勁如屈鐵,體態(tài)狹長,結構上緊下松,平穩(wěn)端嚴,疏密勻停,雍容淵雅,有廟堂之概。唐張懷瓘則稱頌李斯的小篆是:“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圓妙絕”。并非過譽!短┥娇淌返淖瓡,世稱“玉筯篆”,對后世影響深遠,歷來習小篆者無不奉為圭臬。李斯泰山刻石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它是秦篆保留至今的唯一真跡。
據<<史記.始皇本紀>>載,秦始皇稱帝后曾五次出巡,先后留下泰山、嶧山、瑯琊、芝罘、碣石、會稽六處七篇刻石,皆為李斯所書。泰山刻石堪稱是李斯小篆唯一的傳世真跡了。李斯泰山刻石還是中國碑刻制度演變的重要見證。李斯泰山刻石矗立于泰山之巔碧霞祠西側。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滄桑,屢遭劫難,極富傳奇色彩。漢代至隋唐罕有人提起,至宋代開始引起注意。宋真宗封禪泰山時,兗州太守獻出40字拓本。歐陽修好友江鄰幾任奉符縣令時,親臨岱頂尋訪此碑,尚存數十字。此后學者劉支專程登岱考察,制成拓本,撰為<<秦篆譜>>一書。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都有著錄。明代嘉靖年間刻石被毀,僅存二世詔書29字,移置碧霞祠東廡,F流傳29字拓本即出于此。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毀于火,此石遂失。嘉慶二十年(1815年)在岱頂整修時被發(fā)現,僅余殘石兩塊,存10字“臣斯臣去疾昧死請矣臣”,嵌于大觀峰前東岳廟墻外側之“讀碑亭”內。道光十二年(1832年)讀碑亭倒塌,泰安縣令徐宗干“索殘石于瓦礫中”,移至山下岱廟中保存。光緒十六年(1890年)殘石被盜,縣令毛蜀云大索十日,得石于泰城北關橋下,宣統二年(1910年)五月,泰安知縣俞慶瀾在岱廟環(huán)詠亭附近專門建亭置放。今存于岱廟東御座,周圍以玻璃鑲嵌,使游客能一睹李斯小篆風采。李斯泰山刻石對泰山文化的貢獻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