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皮影:唐山皮影典故

中國民間藝術
2010-10-29 18:32:12 文/鄒雷
黃素志并非發(fā)明皮影的第一人,但他卻創(chuàng)立了皮影的一個重要分支-唐山皮影。有關皮影戲的來歷,有一傳說流傳最廣:相傳漢武帝時,一方士為解皇帝思念愛妃李夫人亡故之秋,取海底神石 ,刻成李夫人模樣,置于輕紗縵中,燈光下宛如李夫重現(xiàn)。皮影由此而源,至宋、金、元時期呈現(xiàn)出極其繁盛的趨勢,并由南至北,形成了異彩紛呈的地方藝術風格。飽汲灤河水滋養(yǎng)的唐山皮影是其中一朵獨具魅力的奇葩。
唐山皮影又稱灤州影、樂亭影,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驢皮制成,故又通稱驢皮影聽其唱,觀其形,無一不透著唐山老呔兒的精氣神兒。皮戲的演出方式是立設影幕,俗稱影窗,演員在窗內操縱影人做各種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時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燈光、布景、音樂等的烘托。影人是五分側面形象,道具是五分平面圖案,沒有層次,沒有深度,所以人和影物不能重疊。乍一看,皮影與雜耍無異,不過幾個鏤空的皮人兒被人比劃。 可你不要小瞧了這幾個小人兒,唱起整本的大戲來三天三夜都不含糊,什么《西游記》《楊家將》《五鋒會》《三國演義》等,啥熱鬧唱啥。
1995中國郵票總公司發(fā)行了一套《中國皮影》郵票,其中一枚即為唐山皮影。仔細觀賞,這些貌似相同的小小影人兒可謂千人千面。 如今刻影人兒的材料 已從素紙、五色蠟紙發(fā)展到羊皮、牛皮才驢皮、唐山皮影雕鏤精細,形象俊美,線條流暢清新,所選作雕刻的驢皮十分講究,只取驢前身的一個部位,經過加工、上漿,一張張透明度強、柔韌性好的原料就備好了。至今唐山還流傳著北山驢皮明如鏡的俗語。 皮子有了,下一步該由皮影藝人來雕刻影人兒了。
尺把見方的驢皮在手,只見刻影藝人操刀在手,如筆走龍蛇,游刃有余。皮影分兩部:人物和砌末。人物同插(頭部)和戳子(身子)組成。頭部有各色臉譜,如正面人物雕成鏤空臉,彎回形環(huán)勾眉眼,通天鼻梁,顯得俊朗、灑脫;反面人物則突出陰險狡詐的嘴臉,將眉目夸大,一幅老Jian 巨滑的壞樣兒;丑角在眼睛上加畫一個圓圈兒,表示詼諧輕佻。唐山皮影是小、生、髯、大、丑的天下,角色相當豐富,雕起來要繁而不亂,密而不雜。精細活兒必須精細刀法,拉刀、推刀、回轉、頓挫、明刀、暗刀,真是刀刀準、快、穩(wěn)。做好了的影人兒安上三根桿,不僅要靈活自如,而且要和生活中人的一舉一動相合,各種套路干凈利落,其手上功夫著實了得。光會表演的影人兒是啞巴,需要不專門演員配唱。唐山皮影的發(fā)聲方法很奇特。演唱時,演員用手指掐著喉頭發(fā)音,經過擠壓后的聲音,具有一種特異色彩,恰好與影人的形象和動作渾然一體,形成唐山皮影戲的特殊風格。
在其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名嗓不斷涌現(xiàn),幾十年來,他們不僅發(fā)展了皮影藝術,更把唐皮影傳播到全國各地方及至海外,所到之處,盛況非凡,以致歐美、日本等國的人們將唐山皮影作為了中國皮影的代名詞。外來朋友們,最好去看看皮影,從這種承載了幾十代唐山人喜怒衰樂的戲曲形式中,感受那揮之不去的對生活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