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皮影:山東皮影簡介

中國民間藝術(shù)
2010-10-29 18:32:12 文/梁梓涵

山東皮影比較質(zhì)樸粗獷,色澤古拙、刻工勁健,民間特色較濃,接近剪紙風(fēng)味,有些造型頗逗趣,易受到喜愛。
據(jù)傳系河北灤州傳入,故又叫“灤州布影”。清代已遍及全省。影人造型簡樸,刻工粗獷,敷色古雅、高約26厘米。所演劇目多為神話傳奇和當(dāng)?shù)亓鱾鞯臍v史傳說,唱腔主要是柳琴調(diào)。
山東皮影戲是一人操縱一人伴奏。一般藝人兩只手操縱兩只皮影,高手則可以操縱4只"人子"(皮影),還要一邊操作一邊演唱。就伴奏而言,山東皮影戲的伴奏都是打擊樂,沒有管弦樂,樂器一般只有三件:一個釵,一個鼓,一個梆子。山東皮影戲一般流行于棗莊、臨沂、濟寧、青島、煙臺一帶,不過到現(xiàn)在大多已經(jīng)自然而然地消亡了。但制作皮影人的工藝很幸運的流傳了下來。皮影人制作分六個步驟:制皮、雕鏤、著色、熨平、上油、釘綴。
制皮∶以新宰的牛皮或驢皮為最佳。先用清水浸泡數(shù)日,取出后將皮的兩面反復(fù)刮制干凈,再刮薄至透明。洗凈后,于木框上繃緊陰干。
描樣∶將制好的皮料切塊,經(jīng)濕布捂軟后,用硬木推扳打磨光平,再用鋼針描繪圖樣。
雕鏤∶將描好圖樣的皮料墊在木板或蠟板上進行鏤刻。鏤刻的技法很多,西北地區(qū)藝人善用推皮走刀的刻法,并用多種型刃刀具進行雕鑿。而東北部地區(qū)一般不用型刃刀具。雕鏤完畢后,擦洗干凈,壓平著色。
著色∶現(xiàn)今常用透明色料取代過去的傳統(tǒng)色料,既方便,透光效果又好。著色時,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5種純色,一般互不調(diào)配,但可分深淺色區(qū)分層次,進行平涂,雙面著色。
熨平∶皮影著色后陰干,熨壓平整。
上油∶東北部地區(qū)的皮影在壓平后,還要上一層桐油或清漆,以增強透明度和耐用性。
釘綴∶在影人的兩手、兩下臂、兩上臂、上身、下身和兩腿十個部件的關(guān)節(jié)點處,用線釘綴起來,再用一皮條包圍在上身的脖領(lǐng)處作為安裝影人頭的插口。最后在脖領(lǐng)前釘上一根鐵絲作為支撐影人的主桿,在兩手端處用線各拴一根鐵絲為耍桿,插上影人頭后,一件完整的皮影人即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