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筷子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手工藝品

中國民間藝術
2010-10-29 18:32:04 文/易瑾軒
在世界各國的餐具里,中國筷子是獨秀一枝。筷子不僅是人們生活中的“得力助手”,還是精美的手工藝品呢!筷子的造型看上去簡單,只不過是細又長的兩根小棍子,但細看它上邊的紋樣卻如錦上添花,裝飾手法也多種多樣,所選擇的原料,也各有千秋。它輕巧實惠圖案雅致,既是得心應手的實用品,也是賞心悅目的工藝品,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國內享有很高的聲譽。
據說銀筷子可以鑒別菜肴是否有毒。祖國各地不同地區(qū)出產的筷子,有不同的特色,從制作的工藝來看,雖然原料不同,但都要經過十幾道工序,如有的要鋸料、脫水、雕刻、光漆、磨亮、彩繪、銼頭、燙火、鑲頭、烤臘等,并講究精心取材,盡心裁料,細心制作。
四川宜賓的楠竹筷,其特點是在筷子頂端雕有一只獅子,口含轉動靈活的竹“球”,小巧玲瓏,生動可愛。此外,還有帶鈴鐺、眼會動的獅筷;鏤空雕和浮雕的龍抱柱筷;彩云龍鳳筷等。
浙江杭州的名產天竺筷,是用天竺山上的竹為原料,精心加工出天竺筷。每逢香節(jié),靈隱寺的香客、游人云集,爭相購買天竺筷,說是從佛地帶回家的筷子,能為全家人“增口!。
福建福州的漆筷,以花色新穎,色調瑰麗吸引人。這種筷子的下圓上方,有傳統(tǒng)的印花,貼花、套花、雙影等,筷頭上有寓意美好吉祥的福祿壽禧、梅蘭菊竹、祖國名勝等圖案,濃淡相映,花紋清晰,別具一格。
筷子淵源之--筷箸溯源及發(fā)展
筷子,古稱《箸》,它是當今世界上公認的獨特餐具,對使用刀叉的歐美人士來說,學會用筷箸確有一定的難度,可一旦能熟練地操縱這兩根小玩意,使用起來卻是靈巧無比,所以西方有學者贊揚筷箸是吉老的東方文明代表,是華夏民族聰明和智慧的結晶。
我們的祖先以箸進餐大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或許遠遠不止三千多年,可當今又有誰能說清中華箸文化起源的準確年代?中國每天有十多億人口一日三餐筷不離手,正因為餐餐用筷、日日用筷、年年用筷、人人用筷,所以中國人對筷箸習以為常,視若無睹,因此歷史上很少發(fā)現(xiàn)有關筷箸文化的記載,即使在某些古籍中偶而寫有只字片語,也是記錄其他事而非指箸本身而言。千百年來,也很少發(fā)現(xiàn)有專人對筷箸進行研究和探討。
時至今日,筷箸可以說已成為當前以筷進餐的所有中國人共同關心的研究課題。
一、筷箸起源說
紂王是最單使用象牙箸的君王
我國是筷箸的發(fā)源地,用箸進餐歷史悠久。古籍 以《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司馬遷在《史記·宗微子世家》亦云「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這雖是對紂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懼的陳述,但卻從象牙筷所引起的宮廷事件中,為我們追溯箸的誕生與發(fā)展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文字史料。紂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國公元前1144年前後,也就是說我國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現(xiàn)了精制的象牙箸。
也有人懷疑古籍「紂為象箸」的記載,他們認為河南河北等地根本無象,何來牙箸?據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還有「茯象」和「來象」的記載!秴问洗呵铩す艠贰分幸灿小干倘朔蟆怪洹侗疚镀份d:「旌象之約」,就是說象鼻也是一種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時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遭到圍獵,才有「紂為象箸」的可能。
古籍載:「紂始為象箸」,說的是紂王乃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而他并非是中國用箸第一人,箸的誕生應早於殷商若干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