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服文化--漢族婦女傳統(tǒng)頭飾簡介

漢服文化
2010-10-29 13:15:11 文/羅霞
一,笄 固定發(fā)髻的用具。
固定冠帽的笄稱為“衡笄”,周代設(shè)“追師”的官來進(jìn)行管理。用來固定發(fā)髻的笄叫“鬠笄”。
從周代起,女子年滿十五歲便算成人,可以許嫁,謂之及笄。如果沒有許嫁,到二十歲時也要舉行笄禮,由一個婦人給及齡女子梳一個發(fā)髻,插上一支笄,禮后再取下。
新石器時代 石笄,骨笄
商代 玉笄
二,簪 zan1 簪是笄的發(fā)展,在頭部盛加紋飾,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常常作成鳳凰、孔雀的形狀。其中一種將頭部做成可以搔頭的簪子稱為擿 zhi4。
紅山文化 玉簪
明代 金鳳簪
三,釵 chai1 釵形狀如叉,是有兩跟針腳的簪。
宋代 金釵
明代 金釵
四,步搖 步搖是在頂部掛珠玉垂飾的簪或釵,因走動時搖曳而得名。
唐代 四蝶銀步搖
東晉 顧愷之 列女仁智圖卷 中戴步搖的女性
五,櫛 zhi4 櫛下面有齒、上面有背,齒有疏密,疏者稱梳,用以梳理頭發(fā),密者稱篦,用以篦除發(fā)垢。櫛也可以直接戴在頭上作為裝飾。
宋代 銀櫛
唐代 金櫛
唐代 張萱 搗練圖 中頭戴梳篦的仕女
六,華勝 華勝是制成花草之狀插于髻上或綴于額前的裝飾。
電視劇 大漢悲歌 中戴華勝的辛追
注:中華祖先從五萬年前至六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就開始利用獸牙、貝殼、骨管、鴕鳥蛋殼、石珠等創(chuàng)造串飾。文中提到的笄,簪,櫛等首飾,已知最早的文物都出自距今一萬年至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