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怎么能少得了我周某人!”

藝術說一說
2021-10-04 00:31:56 文/俞梓軒 圖/孫婉琳
▼
魯迅:
在這個舉國歡慶祖國生日的國慶假期,迅哥兒的出現(xiàn)非常的應景。
在大家的印象里,魯迅是個愛國斗士,是個在那段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寫文章拯救中國人的大文豪。
而且我們還知道,魯迅除了寫《狂人日記》,他還出演小學初中語文課本以及《覺醒年代》,是個演員(不是)。
但你可能不知道,魯迅還是中國新時代版畫的“領路人”,是個設計大師。
今天我們聊聊迅哥兒和版畫的故事。
版畫是什么?
所謂版畫,就是用刀在木頭、石頭或者銅之類的版面上進行雕刻,或者用化學品讓材料腐蝕出形狀之后,再刷上顏料,印出來的畫。
那它和魯迅之間又發(fā)生了什么故事?
戳視頻關注視頻號:意公子
#意公子每天送你一幅世界名畫
▼▼▼
魯迅是個文學家我們小學就知道了,但魯迅是個設計大神,甚至還是個藝術收藏家我們可能今天才知道。
你看:
他不僅大量收藏版畫,而且不遺余力地倡導中國新興版畫運動,甚至被譽為中國新興版畫之父。
他讓版畫藝術和他的文學一起,給當時蒙昧的舊中國撕開了一道口子,讓人們看見了現(xiàn)代中國的民族魂。
1840年,英國人的大炮轟開了中國的國門,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這個時候,梅蘭竹菊救不了中國。而內(nèi)憂外患之下,我們要往何處去呢?
▲辛亥革命期間的革命軍官兵
魯迅當年留學日本,一開始是去學挖礦的,但當時帝國主義列強們瓜分了中國的土地,開礦無異于助紂為虐。于是他轉(zhuǎn)而學醫(yī),希望幫助民眾解決病痛。
但后來他發(fā)現(xiàn),精神的愚昧比身體的病痛更可怕,他憤而拿起筆,希望用文學和藝術來拯救國人的靈魂。
魯迅覺得,畫畫,本來就要起到時代教化的功能,我們要通過這種比文字還便利的方式,讓更多人覺醒。但是一張張畫,時間太長了,有什么能提升繪畫效率的方式呢?
有,就是木刻版畫。
魯迅說,革命之時,版畫的用途最廣泛,哪怕再匆忙,一印馬上就能好。
在魯迅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青年版畫家前赴后繼,為中國的明天奔走呼號,他們創(chuàng)作出眾多飽含時代特色和民族情感的優(yōu)秀作品,比如《到前線去》、《怒吼吧,中國!》等。
▲《到前線去》胡一川 1932年 上海魯迅紀念館藏
▲《怒吼吧!中國》李樺 1935年 中國美術館藏
這些優(yōu)秀的版畫作品,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猶如一劑精神良藥,緩解了一種叫做“混沌愚昧”的時代病癥。
而對于現(xiàn)代的我們來說,魯迅又是什么樣的存在呢?
讀書的時候,他是我們考試的閱讀理解題里,老是要你“猜猜我在想什么”的語文考試常駐嘉賓。
生活漸漸離不開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候,他是“這些話我都沒說過”的表情包。
和平的當下,魯迅對我們的意義其實并不止是這樣。
他在雜文集《熱風》中說過:
▲ 魯迅雜文集《熱風》
“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
這句話放到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里也同樣意義深遠。
生長在當代中國的我們,雖然沒有在戰(zhàn)火之中水深火熱,但日常生活中的我們也無法擺脫大大小小的煩惱:同輩壓力,工作績效......
“有誰能幫我解決這一切就好了!
但這個念頭并不能幫助我們真正有效的面對這些煩惱。
我們能做的,只有盡自己所能,即使無法當下就解決所有的煩惱,就算能做到的不多,但只要是自己踏實邁出的一步,就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因為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正如魯迅所說:
“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不必等候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