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從《邀舞》、《魔彈射手》到《玫瑰精》

古典音樂
2010-10-29 16:05:48 文/饒?zhí)斐?
1819年,德國作曲家韋伯(1786—1826)寫了一首回旋曲形式的華麗圓舞曲《邀舞》,獻給他的妻子卡洛麗內(nèi)。他詳細解釋了作品的具體內(nèi)容:
第1—5小節(jié):邀舞者初次出現(xiàn)。
第5—9小節(jié):女子婉詞謝絕。
第9—13小節(jié):男子堅決請求。
第13—16小節(jié):她同意了。
第17—19小節(jié):他開始和她交談。
第19—21小節(jié):她回答。
第21—23小節(jié):談得熱絡起來。
第23—25小節(jié):互相非常投機。
第25—27小節(jié):他請她跳舞。
第27—29小節(jié):她答應了。
第29—31小節(jié):各就各位。
第31—35小節(jié):等待音樂開始時起舞。
跳舞結束,男子道謝,女子回答,各自離去。
此作原是一首鋼琴曲,1821年6月25日,韋伯在柏林的一次音樂會上親自演奏了這個曲子。柏林的施雷津革樂譜出版社就出版了譜子,標題頁上印著“作曲家在柏林的音樂會上演奏此曲”。
韋伯去世15年以后的1841年,他的歌劇《魔彈射手》在巴黎演出為了迎合巴黎觀眾的欣賞習慣,歌劇中插進了芭蕾舞,就用《邀舞》作為芭蕾音樂,請柏遼茲配器。從此《邀舞》成為具有輝煌的管弦樂色彩的樂隊曲,流傳更為廣泛。
到了二十世紀,《邀舞》在芭蕾舞臺上獲得了新的生命。1911年,俄國佳吉列夫芭蕾舞團的編導福金(1880—1942)采用《邀舞》作為芭蕾音樂,根據(jù)法國詩人戈蒂埃(1811—1872)的一首詩,編成了舞劇《玫瑰精》。舞劇的場景是在一個少女的臥室里。少女披著白斗篷、戴著鑲有緞帶的軟帽,從第一次參加的舞會回到家里。她把手里拿著的玫瑰花放到嘴唇邊,脫下斗篷和軟帽,朦朧入睡。花落在腳下。伴隨著飛瀑濺落般地下行音階,玫瑰精從窗戶里跳了進來,他穿著緊身衣,玫瑰色的衣服上裝飾著玫瑰花瓣。最初,他沒精打采地在房里獨舞。接著,站到少女的椅子后面,把她扶起來,隨著圓舞曲悠揚的曲調(diào),和她一同翩翩起舞。她還是閉著眼睛,象夢游一般 。跳了一回,玫瑰精把她輕輕扶回到椅子里,給她最后一吻,然后跟著快板音樂的最后一小節(jié),縱身跳出了窗戶。尾聲從緩慢的大提琴獨奏開始,少女從夢中醒來,她以手撫額,想起了夢中的情景,環(huán)顧四周,不見了玫瑰精。玫瑰花依然躺在她的腳下——她把它拾起來,陷入了沉思。……
韋伯無疑是一位介于古典派和浪漫派之間的承前啟后的人物,但總的來說,他的作品風格依然明顯偏向古典主義。前蘇聯(lián)著名音樂評論家鮑里斯·阿薩菲耶夫認為:“韋伯的創(chuàng)作中,屬七和弦顯然過多,這種和弦適應一切的能力,使韋伯那充滿詩意的浪漫主義寶貴種子的萌發(fā)受到了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