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名家——阿炳

古典音樂
2010-10-29 16:05:46 文/張磊
音樂名家——阿炳 |
阿炳,原名華彥鈞,阿炳是他的小名。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阿炳二十多歲時,患了眼疾,又死了父親,貧病交加,眼疾惡化,雙眼相繼失明,從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從童年起就同他父親華雪梅學習音樂。華雪梅是一位道士,是當?shù)氐澜桃魳方缢J的技藝杰出的人材,阿炳的音樂修養(yǎng)最初主要的基礎出于道家音樂,而且是出于家傳。道家音樂,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間音樂,其中有許多是毫未改動的民歌曲調。阿炳雙目換明后得不到有錢的齋主的歡迎,只能離開道門,開始以賣唱為生。在無錫市里,一位戴著墨鏡,胸前背上掛著笙、笛、琵琶等樂器,手里拉著胡琴,在街頭上行走的,這人便是阿炳。 阿炳純粹靠演唱來維持生活,他從來沒有做過向人乞憐的樣子,他在黑暗、貧困中掙扎了幾十年,他對痛苦生活的感受,通過他的音樂反映出來,沒有因為生活艱難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樂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建康而深沉的氣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后,當人民政府派人去關心他,去整理他的音樂作品時,他卻無法了愿,突然吐血病故了。 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獲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二泉映月:無錫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稱,是阿炳常去游玩的地方。他雙目失明后,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樂形象來描繪他想象中的舊時曾目睹的美麗風景,而他當時所感到的卻是漆黑一片,這就使得他在婉轉優(yōu)美的旋律中,時時流露出傷感愴涼的情調。 聽松:樂曲描寫宋代偉大的愛國將領岳飛,率領義勇軍士,進行衛(wèi)國戰(zhàn)爭的故事。阿炳在此曲中間寄托著抗戰(zhàn)勝利的心情。樂曲個性鮮明堅強,引子氣魄闊大,一、二、三段都滿含著不平凡的情調和結構,成功地抒寫了奮斗的勇氣和勝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聲音特別濃厚有力 寒春風曲:這是阿炳又一首二胡曲子。阿炳自己說是道家失傳了的《梵音》曲調而楊蔭柳先生研究的結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從曲名看是描寫春天所吹寒冷的風,從樂曲本身讓人感受到的是被壓迫的沉重的唉嘆和對光明的無限向往 大浪淘沙:據(jù)阿炳生前所言,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彈奏,而加進了琵琶的技術的。此曲經楊蔭柳、曹安和二位先生錄音并記譜才得以保存下來。樂曲結構緊湊,共分三段,音樂情緒從原來的深沉憂怨發(fā)展到活潑有力最后在充滿樂觀和自信的樂聲中結束。 龍船:原是民間所流行的一個琵琶曲調。樂曲中琵琶的彈奏是模仿端午節(jié)民間比賽龍船時,龍船上的羅鼓聲與歌唱聲。開頭是模鼓,中間為好戲段,每段是一個民歌或一段器樂曲調,各段之間,又夾進模仿羅鼓的部分。 昭君出塞:這是阿炳父親華雪梅親傳的琵琶曲,與《昭君怨》及《塞上曲》沒有相似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