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契尼,近代的歌劇大師

古典音樂
2010-10-29 16:05:37 文/潘若熙
一、威爾第的繼承人
意大利歌劇并沒有隨著威爾第的去世而消失。只要那里有歌唱家和聽眾,它就永遠(yuǎn)也不會消失。自威爾第以后,最著名的意大利歌劇作曲家無疑就是普契尼了——威爾第有一次說:“普契尼將跟著我的腳步走。”
普契尼的那些令人難以忘懷的旋律,在人們的心目中永無止境地流動著。普契尼的音樂以甜美、輕柔著稱,他采用了一些老式規(guī)則中絕不允許的各種和弦的奇怪結(jié)合,并使它們聽起來令人Ji動。但是,普契尼從來不把一部“真正偉大”的戲劇配成音樂,他的作品中,絕大多數(shù)——例如《蝴蝶夫人》——若不是由于普契尼的音樂,也許原來的故事早已經(jīng)被人們忘記了。
普契尼的歌劇中,最流行的也許是《波西米亞人》了。這是一個關(guān)于年輕的藝術(shù)家們、作家們和音樂家們的故事。他們在簡陋的宿舍里生活、工作得很歡快,雖然往往又冷又餓。他們隨時準(zhǔn)備分享“屬于大家的”最后一塊面包或煤塊。這樣的生活是普契尼自己曾經(jīng)感受過的,他曾經(jīng)是僅靠羅馬賑濟(jì)會所發(fā)的每月二十元生活費來維持生活的一個窮苦學(xué)生。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普契尼才對那些所謂“大部頭”的劇本不感興趣,而始終把鏡頭瞄準(zhǔn)那些最底層的人民,講述下層社會的故事。
二、歌劇大戰(zhàn)
1893年二月,意大利米蘭的兩家報紙報道了同一消息:意大利的兩位歌劇作曲家列昂卡瓦洛和普契尼,都要寫一部根據(jù)同一原作改編的歌劇《波西米亞人》(又譯《藝術(shù)家的生涯》或《繡花女》)。
三年之后,普契尼率先完成了這部歌劇,上演后大獲成功,至今不衰。而列昂卡瓦洛同名大作的上演整整遲了一年,從先入為主的意義上來說,普契尼占了上風(fēng)。
其實,兩位歌劇作者的大作各有特色,都有其動人之處。從學(xué)術(shù)角度講,普契尼之作最后取勝的原因僅僅是完整性較強而已,二人風(fēng)格不同,硬說“誰比誰厲害”未免有些牽強。倘若普契尼未加入這場“歌劇大戰(zhàn)”,列昂卡瓦洛的歌劇《波西米亞人》說不定會是一部不朽之作,而今只是被普契尼的光芒所掩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