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xué)詩文背誦精讀篇目:英雄之言

古代文學(xué)
2022-10-20 15:03:41 文/唐睿宸
羅隱 〔唐代〕
物之所以有韜晦者,防乎盜也。故人亦然。夫盜亦人也,冠屨焉,衣服焉。其所以異者,退遜之心、正廉之節(jié),不常其性耳。視玉帛而取之者,則曰牽于寒餓;視家國而取之者,則曰救彼涂炭。牽于寒餓者,無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則宜以百姓心為心。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楚籍則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jié),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后生其謀耳。為英雄者猶若是,況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為人所窺者,鮮也。
譯文
物品之所以有隱藏不露的,是為了防備盜賊。所以人也是一樣。盜賊也是人,同樣要戴帽穿靴,同樣要穿著衣服。他們與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讓的心與正直不貪的品格,這種美好的本性不能長久保持不變罷了。看見財寶就要竊取的,說我這是出于寒冷饑餓;看見國家就要竊取的,說我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出于寒冷饑餓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說;拯救百姓困苦的人,應(yīng)該以百姓的心為心。但是漢高祖劉邦卻說:“我的住室應(yīng)該像秦始皇這樣!背酝蹴椨鹨舱f:“秦始皇可以取而代之!毕雭硭麄儾⒉皇菦]有安分忍讓的心與正直不貪的品格,可能是因為看到了秦皇的奢華尊貴,然后產(chǎn)生了取而居之與取而代之的想法。像他們這樣的英雄尚且如此,何況普通的人呢?因此說高大的宮室與放縱的游樂,卻不被人們所羨慕覬覦,那是太少了。
注釋
物:物品,指貴重的物品。韜晦:隱藏不露。韜:藏匿;,晦跡,躲藏起來。
冠屨(jù):戴帽穿鞋。屨:鞋子、靴子,一作履。冠屨原是名詞,這里作動詞用。下文的“衣服焉”,也是同樣的用法。
退遜之心:謙退忍讓的心,指安分守己,不作非分之想。
正廉之節(jié):正直不貪的品格。指做人的高尚人品。
不常其性:這種美好的本性不能永久保持。這是文言文常有的倒裝句法,原意應(yīng)是“其性不!薄2怀,不能長久不變的意思!俺!笔切稳菰~作動詞用。
玉:寶玉。帛:綢制品。玉帛在春秋時代作為諸侯會盟時的禮物,后代作為財寶的總稱。
牽于:出于、受制于。這句可譯作“受……所牽引”。晚唐作家寫文章愛用生硬語或生僻語,這是一例。
涂炭:困苦。涂:泥土。炭:火燒成的黑炭。生靈涂炭就是人民的困苦像陷泥墜火一樣。
西劉:指漢高祖劉邦,他建都長安,稱為西漢。居宜如是:據(jù)《史記》和《漢書》所載,劉邦做泗水亭長的時候,去京城咸陽出差,見到秦始皇出游,嘆息道:“大丈夫當如此也!”后來起兵,率先攻進咸陽,“欲止宮休舍”,打算住進秦皇宮殿,被樊噲、張良諫止。羅隱這里說劉邦講過“居宜如是”的話,大概就是指的后一件事。
楚籍:西楚霸王項羽。項羽名籍,羽是他的字!翱扇《保喉椨鹉贻p時,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蘇州),一同觀看秦始皇的出游,說道:“彼可取而代也!”見《史記·項羽本紀》。
蓋:可能是、大概是。在文言文中,“蓋”字一般用來承接上文,提起下文。靡曼驕崇:奢華尊貴。靡曼原意是奢侈華麗,驕崇有姿意尊貴享受的意思。
峻宇逸游:高大的宮室與放縱的游樂。指帝王的居住與游樂。
窺:窺視。這里指羨慕、覬覦。
賞析
這篇文章出自羅隱自編的雜文集《讒書》,全書共五卷六十篇文章(缺二篇),編次于867年(唐懿宗咸通八年),這年羅隱三十四歲。據(jù)他的自序,書名《讒書》,乃是“自讒”(自我毀謗)的意思。又說他著書的原因和目的,在于“無其位則著私書而疏善惡,斯所以警當世而誡將來也”。可見他名為“自讒”,實際則是“警世”。全書思想敏銳,筆鋒凌厲。
在羅隱看來,搶財物的是強盜,取國家的也是強盜。他舉漢高祖劉邦與楚霸王項羽為例,他們奪取天下的本心,不過是羨慕覬覦秦始皇的“靡曼驕崇”,一個是想住進他的宮殿,一個是想坐上他的寶座,如此而已。這種對于封建帝王起事創(chuàng)業(yè)的揭發(fā),是大膽而辛辣的,在當時更是針對性很強的。晚唐藩鎮(zhèn)割據(jù),群雄蜂起,個個都想取唐朝天下而代之,這些人有許多本來就是“群盜”出身。因此,如果說羅隱這篇文章,揭發(fā)的就是當時這批竊國大盜,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