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論綱要:第四章 明清詩文理論

古代文學
2022-10-11 14:59:54 文/江瑾瑜
第四章 明清詩文理論
基本知識
1、清代前期是中國詩文理論的總結時期。
2、明初詩文以宋濂、劉基、高啟為代表。其中宋濂被朱元璋推為“開國文臣之首”,高啟被毛澤東譽為“明朝最偉大的詩人”。
3、明代高棅的《唐詩品匯》,承宋代嚴羽《滄浪詩話》的余緒,把唐詩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對明代文壇影響很大。
4、李東陽的《麓堂詩話》集中體現了他的論詩主張,以他為首的茶陵詩派對明初“臺閣體”詩歌形成了沖擊,并啟發(fā)了后來的前后七子。
5、前七子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提出“真詩乃在民間”觀點的是李夢陽。
6、后七子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
7、介于前、后七子之間的文學流派是唐宋派,她的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其中茅坤編有《唐宋八家文鈔》,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的則是歸有光。
8、明代萬歷時期文學的代表是李贄和公安派。李贄提倡“童心說”,重視戲曲小說,是明代最進步的思想家和文學批評家,也是明代后期文學解放思潮的主要理論代表。
9、竟陵派以鍾惺和譚元春為代表,他們合作編輯了《古唐詩歸》,在創(chuàng)作上追求“幽深孤峭”的風格。
10、晚明的艾南英重彈唐宋派的舊調,而陳子龍則發(fā)揮了后七子的理論。
11、明末清初三大家是指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12、王士禎是繼錢謙益、吳偉業(yè)而起的詩界領袖,以標舉“神韻說”著名。并編選了《唐賢三昧集》。
13、趙翼《論詩絕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碧貏e強調創(chuàng)新。
14、清初散文,侯方域、魏禧、汪琬三大家齊名,他們論文皆宗唐宋八大家。
15、方苞提出“義法說”,劉大櫆講究神氣音節(jié),姚鼐提出義理、考據、辭章三位一體說。
16、章學誠的《文史通義》綜合探討史學與文學,提出義理、博學、文章三者統(tǒng)一。
17、陽湖派的代表人物是惲敬和張惠言。
18、清代詞學:清初有陳維崧為代表的陽羨派,崇尚蘇軾與辛棄疾的豪放詞風;后有朱彝尊為代表的浙西詞派,宗奉姜夔與張炎的詞風;嘉慶以后有以張惠言、周濟為代表的常州詞派,強調比興寄托之說。
19、“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是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緒論內編》中提出的重要觀點。
20、李夢陽在《與李空同論詩書》中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
21、在后七子中首先提出論詩綱領的是謝榛,而聲望最高、影響最大的則是王世貞。
22、謝榛著有《詩家直說》(一名《四溟詩話》)。
23、王世貞著有《藝苑卮言》,他認為:“才生思,思生調,調生格;思即才之用,調即思之境,格即調之界。”認為宋詩格調不及唐詩。
24、沈德潛著有詩論專著《說詩啐語》,提出“格調說”。
25、袁枚字子才,號簡齋,世稱隨園先生,著有《隨園詩話》!靶造`說”是其理論核心!靶造`”一詞的涵義大致包括性情和靈機兩個方面。
26、姚鼐編選有《古文辭類纂》,流傳廣泛。姚鼐在《述庵文集序》中提出義理、考證、文章三者相濟之說。此說源于方苞的“義法說”。
27、“雅潔”是姚鼐評價內容和文辭兩方面相統(tǒng)一的最高藝術審美標準。
思考題
三十、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學觀。
(1)前七子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提出“文必秦漢,文必盛唐”,嚴守古法,模擬形式,基本上是從復古到擬古。何景明的思想略有不同,主張領會神情,臨景結構,不妨形跡,較為通脫?傮w上說,前七子掀起的文學復古運動,對“臺閣體”和“理氣詩”一類的詩歌,有一定的沖擊和批判作用,但由于其理論和創(chuàng)作上的局限,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模擬,對文學的發(fā)展也帶來了不良影響。
(2)后七子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他們在前七子的基礎上,變本加厲地宣揚復古、擬古的主張,給文學發(fā)展帶來了更消極的影響。
三十一、公安派的主要理論。
(1)公安派是活動于明代萬歷中后期的一個文學流派,其代表人物是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中道。他們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稱以公安三袁為中心的文學流派為“公安派”。
(2)“性靈說”。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袁宏道《敘小修詩》)。性靈說作為晚明特定時代的產物,具有三個特點:其一是露,指感情強烈,且發(fā)自本性,而不加掩飾;其二是俗,要求用當時的語言寫當時的情事;其三是趣,既努力表現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趣。
(3)反對貴古賤今,反對擬古蹈襲。袁宏道認為“古有不盡之情,今無不寫之景”(《與丘長孺》),詩文是世道人心的反映,古今詩文各有所長。
(4)公安派的理論在后期有所變化,開始追求含蓄的詩文風格,其中袁中道還提出向唐詩學習,對前后七子也頗多肯定,只是路徑略寬而已。
三十二、王夫之的詩歌理論。
(1)“詩以道情”。對詩歌性質的深刻認識!督S詩話》卷二:“長言詠嘆,以寫纏綿悱惻之情,詩本教也!
(2)“情景相性”和“現量”說!督S詩話》卷二:“情景名為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薄艾F量”本是佛家術語,指由感覺取得的直接知識。王夫之將它用于詩歌意象生成的理論,認為意象的生成靠得是瞬間藝術直覺,“因景因情,自然靈妙”(《姜齋詩話》卷二)。
(3)“以意為主”,反對“死法”。主張詩寫性情,反對模擬。
(4)“四情說”。認為詩歌的興、觀、群、怨同源于情,故稱“四情”。興、觀、群、怨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王夫之從不同角度對“興觀群怨”進行了新的闡釋,是對傳統(tǒng)理論的發(fā)展與突破。
三十三、葉燮《原詩》的詩歌理論。
(1)本原論。葉燮首先提出“感觸起興”的原則,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靈感,來自詩人對客觀外界事物的觀察和感興。其次他向詩人提出“格物”的要求,要求詩人必須熟悉生活,反映現實。
(2)正變論。葉燮所謂“正變論”,即文學發(fā)展論,著重討論詩歌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提出“因時遞變”、今勝于古的觀點。
(3)創(chuàng)作論。創(chuàng)作論是葉燮《原詩》的理論核心。他認為創(chuàng)作必先端正態(tài)度。(他把“理”、“事”、“情”三者作為審美客體和反映對象,也就是創(chuàng)作的客觀條件;而把“才”、“膽”、“識”、“力”作為創(chuàng)作的主觀條件,四者之中,以“識”為先。認為客觀的“理事情”必須通過主觀的“才膽識力”來表現。在創(chuàng)作思維規(guī)律方面,第一次把“形象”與“思維”結合起來討論,認為創(chuàng)作思維具有特殊的規(guī)律,不能自然主義地實寫生活中的“理事情”,創(chuàng)作思維要以“情”為主,但并不絕對排斥邏輯思維,而是彼此滲透,情理融合,要積極調動多種藝術手段,著重于藝術境界的創(chuàng)造。
(4)批評論。葉燮文學批評論的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建立一般的批評原理及標準;其二是對歷代作家作品進行具體分析評價。
(5)《原詩》的理論特色。其理論特色主要有三點:其一,《原詩》理論的嚴密系統(tǒng)性;其二,符合文學歷史斗爭實際的針對性批判性;其三,巧于運用藝術辯證法的靈活性。
三十四、王士禛“神韻說”的理論內涵。
(1)為了躲避文字獄并針對清初詩壇流弊,王漁洋在吸取唐宋理論家如司空圖、嚴羽等多家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神韻”為核心的詩歌理論。其說一經創(chuàng)立,即對清代中后期的詩歌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神韻說”在作家修養(yǎng)方面,強調性情與學問并舉。王漁洋所謂“性情”就是作家的真情實感,這一方面是針砭時弊,另一方面也符合神韻內在的邏輯要求。王漁洋還要求詩人具備扎實的學問根底,多多掌握典故并熟練運用,可以達到含蓄蘊藉的藝術效果。
(3)在創(chuàng)作方面,追求味外味的美學旨趣。味外味是詩歌傳達給讀者的一種含蓄蘊藉、悠長持久的韻味或快感。創(chuàng)造詩歌味外味的途徑有:其一,佇興而就,要等待構思階段的靈感狀態(tài)的來臨;其二,筆墨精練,詩歌創(chuàng)作只需將一些具有特征的“點“或細節(jié)點染出來,其余留給讀者自由想象;其三,不著議論,要求詩歌語言具有形象性的特點,反對在詩中直接議論說理;其四,象外之象,詩歌的意象能蘊含多層意味,而且作者的主觀傾向性并不明顯表露出來,王漁洋在賦比興三種意象構成方式中,尤其重視”賦“所構成的意象。
(4)在藝術風格上,以沖淡清遠為宗。作為一種風格,其意在以簡易平淡的手法表現雋永超詣的情思,從而給人一唱三嘆、韻味無窮之感。它來自于道家的素樸美和平淡美觀念。
(5)王漁洋的神韻說雖在詩歌藝術原理的許多方面都有可貴的探索,并建立了新的美學體系,但其所謂性情帶有較多的消極避世成分,構思上過于看重靈感,風格上偏嗜沖淡等,在理論上也有一定的局限。
三十五、沈德潛“格調說“的理論內涵。
(1)沈德潛以“格調說”建構其理論體系。其體系包括“審宗旨”、“標風格”、“辨神韻”三個方面。
(2)他認為神韻最基本的含義是“氣韻生動”,不是一味追求沖淡閑遠的意境,故他最向往雄大開闊的意境。沈德潛對神韻說的辨識對于清詩的發(fā)展,無疑是有意義的。
(3)“標風格”是沈德潛詩論的重要內容,他特別強調骨格、氣調等詩歌內在的氣度和意蘊,這就是其對格調的理解。
(4)“審宗旨”主要是一種社會道德式的批評,它在沈德潛的詩學體系中占有首要地位,也最能顯示其格調說的要義和正統(tǒng)儒家詩論的色彩。沈德潛強調詩歌關乎美刺和溫柔敦厚,要求詩歌密切關注政治得失和風俗盛衰,在藝術風格上主張委婉不露。
(5)沈德潛的格調說總體上表現出正統(tǒng)、保守的傾向。但他能肯定暴露社會黑暗和人民疾苦的作品,也體現了其詩論的人民性特點。
三十六、翁方綱“肌理說”的主要內容。
(1)翁方綱是從繼承并修正王士禎的“神韻說”與沈德潛的“格調說”的角度提出“肌理說”的。
(2)肌理說是一個以學問為本、通法于變,而一概求諸古人的詩學體系。盡管他對詩法的論述有不少合理因素,但其所謂“學”實際上就是“經術”,這正是當時乾嘉實證學風的文學反響。
(3)肌理說代表了多數樸學家的詩學觀點,因而形成了一派“學人之詩”。
三十七、袁枚“性靈說”的理論內涵。
(1)“性靈說”是袁枚詩歌理論的核心,是他在《隨園詩話》中提出的重要理論。
(2)“性靈”一詞的含義大致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詩本乎性情,袁枚所謂性情泛指人的各種情,但在人的各種情中,他更強調男女之情,似乎描寫男女歡愛之情更適合于他的所謂性情,只要從詩人自身出發(fā),寫出個人真情實感,就是佳作。二是詩應注重靈機。所謂靈機,含義有二:其一,是指天分、靈思,即詩人感受和把握現實世界形象特征的稟賦和敏悟。其二,是指天籟,即興到自成、作品中顯現出來的靈氣飛動、生機盎然的美學特征。在具體創(chuàng)作上要求“即景成趣”,天籟與人巧結合。
(5)袁枚的性靈說體現了個性解放的要求,同時又繼承和發(fā)展了李贄的“童心說”和公安派的“性靈說”的詩學思想,對明清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提供了新的理論。
三十八、姚鼐(或桐城派)的散文藝術理論。
(1)桐城派是清代最正統(tǒng)的散文流派,方苞、劉大櫆、姚鼐三人時序相接,同為安徽桐城人,人稱“桐城三祖”,其中姚鼐為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其理論代表了桐城派的基本理論。
(2)主張寫作過程中義理、考證、文章三者“相濟”。
(3)重視文章構成中“神、理、氣、味、格、律、聲、色”八要素。
(4)首創(chuàng)散文風格學上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姚鼐《復魯絜非書》:“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陽陰剛柔之發(fā)也!币ω菊J為陽剛陰柔可以偏勝,但不可偏廢,姚鼐本人更為推崇陽剛之美。
三十九、浙西詞派的主要理論。
(1)浙西詞派以龔翔麟選刻的《浙西六家詞》而得名,其理論淵源于宋代的張炎和清代的曹溶,創(chuàng)始人為朱彝尊,編有《詞綜》一書,主要盛行于康、雍、乾、嘉四朝。
(2)推尊詞體,提高詞體的文學地位。他們認為,詞表面上寫閨房兒女之言,實際上傳達著風騷的旨意,強調詞體的獨立地位。
(3)要求詞意雅正,格律謹嚴,以謹嚴的格律形式來表現封建士大夫的思緒情趣。
(4)宗法南宋,推崇姜夔、張炎的詞風。
(5)浙西詞派在提高詞體、推崇雅正詞風方面有獨特的貢獻,對于廓清當時粗俗詞風起到了規(guī)范和遏制作用,也無法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因而最終為為常州詞派所取代。
四十、常州詞派的主要理論。
(1)常州詞派發(fā)軔于嘉慶初年,大暢于道光時期,影響直至近代而不息。張惠言為此派宗師,他與弟弟張琦編有《詞選》,為常州詞派的理論范本。
(2)推尊詞體,擴充詞體的社會意義。提出“詩有史,詞亦有史”的主張,強調詞應表現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歷史內容的思想情感。
(3)強調比興寄托,注意探索詞體的藝術特征與審美規(guī)律。張惠言談比興多依經立論,主張“意內言外”,將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寄寓在語言之外。周濟則從詞的審美規(guī)律方面提出“有寄托入,無寄托出”的見解。
(4)以比興寄托作為區(qū)分正變的重要標準,對唐宋詞的發(fā)展歷程進行比較系統(tǒng)的清理,并為初學者指出問途詞學的路徑。張惠言以儒家詩教為指導,把詞的發(fā)展分為唐、五代、北宋、南宋幾個階段,認為唐代是正,其后為變,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復古主義傾向。周濟則在《宋四家詞選》一書中為初學者指明學詞路徑:問途碧山,歷夢窗、稼軒,以還清真之渾化。
(5)常州詞派直接針對陽羨和浙西詞派的流弊而起,這是時代和詞體藝術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但他們以儒家詩教為指導,始終未能逾越封建道德規(guī)范。對比興寄托的理解也時時流于教條,表現出常州詞派以經說詞的明顯弊端。
四十三、常州詞派比興寄托說的主要內容(分析“有寄托入,無寄托出”的理論內涵)
周濟論比興寄托則注意詞體創(chuàng)作的審美規(guī)律,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有寄托入,無寄托出”的見解。首先,論述“有寄托入,無寄托出”的必要性,詞作有寄托才有內容,無寄托是為了留下藝術空白,啟發(fā)讀者的接受思維;其次,以此對藝術思維的活動規(guī)律進行了探討,所謂“非寄托不入”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慨通過精心構思,而加以精確和自然的表達,所謂“專寄托不出”就是作者跳出所感的一事一物,把情境向縱深拓展,以豐富作品的思想內涵,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再次,周濟指出藝術創(chuàng)作由“非寄托不入”的初級階段到“專寄托不出”的高級階段,要“以無厚入有間”的藝術表現能力,將思想感情升華并化為生動而又含蘊豐富的藝術境界,從而達到既有寄托又不見寄托痕跡的“渾化”境界!胺羌耐胁蝗,專寄托不出”的觀點出自周濟《宋四家詞選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