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講義:第四講:南北朝樂府歌辭與鮑照擬樂府

古代文學
2022-9-20 11:34:28 文/盧蓉蓉
一、南朝樂府民歌
(一)概述
南朝樂府歌辭多被宋人郭茂倩輯入《樂府詩集·清商曲辭》,還有一部分在《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中。主要是晉宋時期長江流域漢族人民的民間歌謠,現(xiàn)存約500首,以“吳歌”、“西曲”為主。其中“吳歌”326首,“西曲”142首 。大部分是商業(yè)發(fā)達的城市里的產(chǎn)物,主要反映了城市中下層居民的生活和感情,多半出自商賈、妓女、船戶及一般市民之口 。
吳歌產(chǎn)生在長江下游,以當時首都建業(yè)(后稱建康,即今江蘇省南京市)為中心,以東晉和宋的作品居多,原為徒歌,采入樂府后才配樂演唱。
西曲產(chǎn)生在長江中游和漢水兩岸的城市,以江陵為中心,時代較晚,以齊梁居多。
南朝民歌的特點,從內(nèi)容上看,大多是情歌,且多為女子口吻,基調(diào)哀怨纏綿;從形式上看,主要是五言四句,為絕句的產(chǎn)生奠定了基礎;大量運用雙關隱語,增加了語言的活潑與委婉 。
(二)作品選讀
(1)《吳聲歌曲·子夜歌》
子夜歌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
我念歡的的,子行由豫情。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
儂作北辰星,千年無轉(zhuǎn)移。歡行白日心,朝東暮還西。
自從別歡來,奩器了不開。頭亂不敢理,粉拂生黃衣。
子夜四時歌
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
盛暑非游節(jié),百慮相纏綿。泛舟芙蓉湖,散思蓮子間。
秋夜入窗里,羅帳起飄飏。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淵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復何似?
題解:《唐書·樂志》曰:“《子夜歌》者,晉曲也。晉有女子名子夜,造此聲,聲過哀苦!
《樂府解題》曰:“后人更為四時行樂之詞,謂之《子夜四時歌》。又有《大子夜歌》《子夜警歌》《子夜變歌》,皆曲之變也!
“子夜歌群中的特殊作風,乃是建筑在一個聲義雙關的基石上。他們?nèi)绻憩F(xiàn)一種意思,常常喜歡找些事物或事象,在聲義雙關的條件下,融合起來,達成一片,作為比喻。這樣,便覺得極有意義,耐人尋味!@種寫法,首先要想到一個可以巧相關合的事物或事象作材料。這種材料必須能夠包括‘因聲見義’和‘因事見義’兩個條件,即務必能使聲義雙關。他越渾成越好,越切合越好,越通俗越好,越是眼前面的東西越好。譬如‘匹’之為‘配’,絲之為‘思’,‘梧’之為‘晤’,‘藕’之為‘偶’,‘簾薄’的‘薄’諧為‘厚薄’的‘薄’,大概都是當時本有此等俗語,故被作者采用了。后來八十九首的《讀曲歌》竟有半數(shù)以上是這樣寫的;臃拢瑹o奇不有,更是洋洋大觀。(《游國恩學術論文集·再論吳聲歌曲中的子夜歌辭》)
(2)《西曲歌·作蠶絲》
柔桑感陽風,阿娜嬰蘭婦。垂條付綠葉,委體看女手。
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
績蠶初成繭,相思條女密。投身湯水中,貴得共成匹。
素絲非常質(zhì),屈折成綺羅。敢辭機杼勞,但恐花色多。
題解:《作蠶絲》,樂府《清商曲辭·西曲歌》名。
《樂府詩集》所引《古今樂錄》云:“《作蠶絲》,倚歌也!币懈锜o舞,是一種在樂器伴奏方面“悉用鈴鼓,無弦有吹”的歌曲。
詩共四首,以春蠶為喻,借蠶絲的生成、制作為象喻,表明自己不惜為愛情舍棄性命,是一組熱烈纏綿的情歌。
(3)華山畿
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生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
題解:《華山畿》是南朝吳歌之一。華山,在今江蘇句容北。畿,附近,此指山邊。
據(jù)《古今雜錄》記載,宋少帝時,南徐(今江蘇鎮(zhèn)江一帶)有個士子,從華山畿往云陽(今江蘇丹陽),于客店偶然見到一位十八九歲的少女,遂生愛悅而不可得,回家之后臥病不起。其母詢知因由,即至華山訪得少女,述說此事。少女感其癡情,便解下護膝,囑其母回家暗置于士子床席之下,病即可愈。母如其言,而士子病愈后發(fā)現(xiàn)席下護膝,竟如鬼使神差一般,將護膝吞咽下肚,頃刻間便奄奄待斃。臨終前,他要求其母在送葬時定從華山經(jīng)過。母從其意。送葬的牛車經(jīng)過華山那位少女門前,牛任憑怎么鞭打也不肯前行。少女見此,說道:“請等我片刻。” 進屋沐浴梳妝,出來便唱了這首《華山畿》歌。此時,奇跡發(fā)生:棺材竟應聲而開,待少女涌身而入,又復緊緊關閉。最后,家人只得讓二人合棺而葬。時人稱之為“神女!。
賞析:“男女大防”的禮法禁錮,假以神怪。強烈、摯熱的殉情之曲,震撼人心。真率激切的抒情手法,別具一格。
(4)西洲曲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題解:這首歌辭屬《樂府詩集·雜曲歌辭》,題為“古辭”,作者、時代不明!队衽_新詠》卷五題為江淹作,《古詩源》題作“梁武帝”,然均無文獻可證。學界一般都認為是南朝樂府歌辭,從全詩的精致程度推斷,應該經(jīng)過文人的加工修飾,寫定的時代當不晚于梁初。
此詩抒寫一個女子對外出情人的相思,系南朝樂府歌辭中篇幅最長、藝術最為精美的作品,與北歌中的《木蘭辭》堪稱雙璧。
賞析:閨人相思,托物寄意。通篇不見“情”字,而處處寫情,天真稚氣,悱惻纏綿。
韻律優(yōu)美,聲情搖曳。接字鉤句,韻隨意轉(zhuǎn),聲逐情移,似斷還續(xù),渾然一體。
長篇樂府抒情詩的濫觴之作,影響深遠。
“《西洲曲》搖曳輕飏,六朝樂府之最艷者。初唐劉希夷、張若虛七言古詩皆從此出,言情之絕唱也。夫艷,非詞華之謂,聲情惋轉(zhuǎn),語語動人,若趙女目挑心招,定非珠珰翠翹,使人動心引魂也。尋其命意之由,蓋緣情溢于中,不能自已,隨目所接,隨境所遇,無地無物,非其感傷之懷。故語語相承,段段相綰,應心而出,觸緒而歌,并極纏綿,俱成哀怨。”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
二、北朝樂府民歌
(一)概況
大多是北朝時期尤其是北魏以后,黃河及其以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和漢族的歌謠,主要是“鼓角橫吹曲”,即軍樂;
其內(nèi)容比較廣泛豐富:有的表現(xiàn)北方景色和風俗,有的反映戰(zhàn)爭和流亡,還有一些大膽潑辣的情歌;
感情直率,語言質(zhì)樸,風格剛健豪放,與南方的艷麗柔弱大異其趣;
除五言四句形式外,還有一些七言四句,對七絕的產(chǎn)生有促進作用。
(二)作品選讀
(1)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題解:敕勒是古代中國北部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部落,又稱高車。它的后裔融入了今天的維吾爾族。不過,北朝時期敕勒族活動的地域不在今天的新疆,而是在內(nèi)蒙古大草原上。《北史·高車傳》說,魏太武帝征服高車后,“皆徙置漠南千里之地。乘高車,逐水草,蓄積蕃息,數(shù)年之后,歲致獻貢!
本篇屬《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是北齊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人牧歌!稑犯畯V題》說它“本鮮卑語,易為齊言”,詩的句式長短不齊,很可能是南朝詩人翻譯成漢語時,保存了原來的面貌。
賞析:壯美的山川,遼闊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歡樂的歌唱;寬廣的胸襟,豪放的性格;質(zhì)樸的語言,奇妙的想像。
(2)《地驅(qū)歌樂辭》
地驅(qū)歌樂辭
驅(qū)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喚天。
折楊柳枝歌
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
題解及賞析:這兩首詩均屬《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
均寫老女不嫁的悲哀。反映了當時北朝戰(zhàn)爭頻仍,丁壯大多臨陣,甚或戰(zhàn)死疆場,勞動力缺乏,“老女不嫁只生口(奴隸)”(《捉搦歌》)的社會問題。
表白直露,感情憤激。
(3)
企喻歌
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鷂子經(jīng)天飛,群雀兩向波。
瑯琊王歌
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劇于十五女。
題解及賞析:這兩首詩均屬《樂府詩集·橫吹曲辭·梁鼓角橫吹曲》,是“燕魏之際的鮮卑歌”,表現(xiàn)了鮮卑族人剛武豪雄的民族性格;
《企喻歌》,表現(xiàn)健兒英姿,英雄孤膽,風格矯健,語言質(zhì)樸。前二句直抒胸臆,真率逼人;后二句輔以比喻,形象生動。
《瑯琊王歌》,反映了鮮卑族男子“愛佳人更愛寶刀”的尚武風氣,心理描寫細膩生動,聯(lián)想奇特,比喻新穎。王士禎《香祖樓筆記》謂此詩:“是快語,語有令人骨騰肉飛者,此類是也!奔粗高@種剛毅豪猛的北方民歌本色。
三、鮑照及其擬樂府
(一)鮑照生平
鮑照(?—466),字明遠。東海(今江蘇漣水)人。出身寒微,才高氣盛。他曾經(jīng)慨嘆:“才之多少,不如勢之多少遠矣!”(《《瓜步山楬文》 》)他一生備受壓抑,只做過參軍、縣令一類小官。世稱“鮑參軍”。后人又將他與謝靈運、顏延之并稱為“元嘉三大家”。
鮑照詩文兼擅。其詩能繼承建安風骨,發(fā)揚“左思風力”,多以詩歌發(fā)抒濟世之志和沉淪下僚的憤懣。尤擅樂府詩。其擬樂府語言質(zhì)樸,感情奔放,具有遒麗勁健的風格;而且音韻抑揚頓挫,富于變化,很有獨創(chuàng)性。代表作有《擬行路難》十八首、《擬古》八首。
鮑照又是七言歌行的創(chuàng)制者。前此詩賦中偶有七言,但體制未定。鮑照學習漢魏樂府,變曹丕《燕歌行》每句用韻為隔句用韻,“寓廉悍于藻麗”(清·喬億《劍谿說詩》),七言歌行遂告定型,對唐人影響甚大。
其文亦善!妒彸琴x》是繼曹植《洛陽賦》之后,又一篇抒發(fā)亂世之恨、興亡之感的杰作。駢體文《登大雷岸與妹書》,用瑰麗奇崛的筆調(diào)摹寫了九江、廬山一帶煙云變幻、氣象萬千的景色,有濃厚的抒情意味,千古傳誦。
(二)鮑照詩歌選讀
(1)擬行路難(其四)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題解:“擬行路難”為樂府古題“行路難”的仿作。后者本屬漢代民歌,久已失傳。據(jù)《樂府解題》載,其大旨是“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東晉袁山松曾對它的曲調(diào)和文句進行加工改造,而袁作亦已亡佚。故鮑照此詩雖系擬作,實為這一詩題流傳至今的最早作品,發(fā)抒的也是詩人胸中塊磊,并不同于一般的擬樂府作品。
《擬行路難》共十八首,題材、體式、內(nèi)容、風格均不一致,非一時一地之作。本詩系第四首,作者直抒胸臆,主要表現(xiàn)了門閥制度下懷才不遇的憤懣與不平。
賞析:興發(fā)天外,不平之鳴。悲憤難奈,詩思跌宕。長短參差,聲情并茂。
“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無限,經(jīng)生與此,不知費幾轉(zhuǎn)折也!大綱言愁,不及所事,正自古今悽斷!保ㄍ醴蛑豆旁娫u選》卷一)
“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起手無端而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若移在中間,猶是恒調(diào)! (沈德潛《古詩源》卷十一)
(2)擬行路難(其六)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cè)。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賞析:悲憤填膺,不得不發(fā)。發(fā)唱驚庭,操調(diào)險急。反問句式的運用,增強了情感的表現(xiàn)力度。官場之痛苦,還家之溫馨,愛憎分明,反差強烈。句式長短有致,節(jié)奏高下抗墜,奇思煥發(fā),筆力健勁。
“鮑明遠如饑鷹獨出,奇矯無前!保ò教諏O《詩評》)
“鮑照材力標舉,凌厲當年,如五丁鑿山,開世人之所未有。當其得意時,直前揮霍,目無堅壁矣。駿馬輕貂,雕弓短劍,馳騁平岡,可想此君意氣所在。(陸時雍《詩鏡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