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考古”、學校課程思政“先行者”、踐行新文科!他的治學獨樹一幟! | 安理良師NO.9

安徽理工大學
2022-2-11 11:07:43 文/羅蓉蓉 圖/周蕊琪
方勝,中共黨員,文學博士,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安徽理工大學首批“舜耕名師”。其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古代文學、中國詩學。他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各類科研項目近10項,主持省重大教學改革課題、省新文科改革項目和省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等教學研究項目5項。在CSSCI和核心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主編教材2部,其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為省規(guī)劃教材,獲省社科普及優(yōu)秀讀物獎。他曾獲得國家博士獎學金、省古籍整理優(yōu)秀研究生、省教學成果三等獎、省社科普及先進個人、安徽理工大學首批中青年學術骨干等獎勵和榮譽稱號。指導學生參與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大賽、原創(chuàng)文學大賽、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原創(chuàng)動漫大賽等學科競賽,獲國家級一等獎和省級一等獎近10項;他策劃《壽州窯》《烙畫》《紫金硯》等10余集“非遺”系列紀錄片在學習強國平臺播出;承擔《中國文化導論》《中國文學通論》《中國古典詩詞賞析》《美學概論》等課程教學。
方勝是學校課程思政工作的“先行者”,同時也是新文科的堅定踐行者,從教二十年,他成就桃李春風事業(yè),寫就蒹葭秋水詞章,于舜耕山麓點亮師者之光。
學校課程思政工作的“先行者”
方勝是學校課程思政工作的“先行者”。2017年,他帶領的安徽理工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團隊成為全校最先進行改革的思政教學團隊,他主講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也首先成為課程思政改革的“實驗田”。早在2005年,方勝即在全校開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課程,建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所,成立了專門的教研室,致力于傳播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后,方勝及其教學團隊在2008年開始醞釀編撰相關教材,歷時四年的打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十四講》于2012年正式出版,二版時正式定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此后,這本教材每3到5年進行一次修訂再版,也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團隊開展課程思政工作的重要陣地,這本教材如今已成為省級規(guī)劃教材,獲省社科普及優(yōu)秀讀物獎,成為多所高校的授課內容!爸腥A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曾經創(chuàng)造過并將繼續(xù)創(chuàng)造無與倫比的輝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比如儒家仁愛思想的現代意義、孝的內涵與現代闡釋、民本思想的演變與發(fā)展、古代文學作品的現代文化價值等,這些知識點本身就包含著立德樹人的意義!吨袊鴤鹘y(tǒng)文化概論》的課程思政意義就是幫助同學們樹立文化自信。”方勝說到。
方勝告訴筆者,《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致力于通過優(yōu)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通識課教育,挖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增進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拓展學生視野,樹立文化自信觀念、傳遞人文精神。課堂上,方勝及其團隊致力于最大限度的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育人因素。例如,儒家思想學說與思政教育聯系較為密切,相對比較容易開展課程思政工作;而道家、佛教以及諸子百家的思想與思政教育有一定的距離,講授這些內容時要融入思政教育就具有較大難度,他們采取的方法包括:利用前期積累的經驗,學習兄弟院校的做法,邀請思政課教師全程參與指導,從教材的二次開發(fā)入手,最大限度地發(fā)掘各個知識點的育人功能。教研室教師共同備課,先由主講教師寫出講稿,然后全體教師參與組織討論,群策群力,不斷完善。除了最大限度挖掘傳統(tǒng)文化知識點中的育人內容,方勝格外注重通過走出課堂,組織學生和青年教師參加各種比賽;指導學生參與社會調研和實踐,用事實說話,用調研發(fā)聲;指導學生以社團活動進行課外研修;組織研討,讓學生參與教材修訂等方式增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2019年,方勝帶領人文學院師生,制作了《壽州窯》《牛肉湯》《剪紙》《烙畫》等10期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紀錄片,均在省、市級學習強國平臺上發(fā)布,并獲得全國平臺轉載,累計播放量達到200w以上,并獲得大學生微電影大賽等賽事的多個獎項。學生通過實地走訪,對淮南牛肉湯、面塑、燈彩、剪紙、香草等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更加濃厚的情感,對淮南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文化與精神風貌也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方勝指導學生實地拍攝
“總的來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課程緊抓課堂又不止步于課堂,傳統(tǒng)文化教育真正做到有學有做,把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當作是學習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方法,讓學生在傳統(tǒng)文化學習和社會實踐中提升民族自豪感,自覺做到‘四個自信’。”方勝說,“有的老師錯誤的以為課程思政是要在每節(jié)課上專門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實際上課程思政是利用和開發(fā)教學內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滋養(yǎng),而不是生硬地說教!2017年,方勝主持省教育廳重大教研項目《習近平傳統(tǒng)文化觀融入高校教學的實踐路徑研究》并在2020年結項。這一課題成果包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導論》大規(guī)模在線課程、《習近平用典研究——《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二卷)為中心》《文化自信的源與流》《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課程思政的實踐與反思等,不僅集成了方勝十余年的教學實踐成果,也為他之后的教學計劃——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三卷中的典故融入教學,實現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的同向同行,做到協(xié)同育人指明了方向,“繼續(xù)修訂完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讓教材與時政熱點同向行進,讓課程‘活’起來,這是我的授課目標,也是我這門課實現‘三全育人’的根本遵循!狈絼僬f到。
“獨樹一幟”的科研學者
醉心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古代文學的方勝,師承唐宋文學研究大家余恕誠教授。在學校工作的20年間,方勝始終懷揣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如果說‘喜愛、興趣’是一顆幼嫩的種子,那便是余先生的指導與教誨,讓它生根發(fā)芽,在我的生命中綻放出花兒。唐詩恢弘,宋詞綿長,得遇恩師,齊斟華章!狈絼僬f。
科研始于興趣,貴在指引,難于堅持。在方勝看來,探索古人的過去、深入詩詞歌賦的世界是件極具意義和成就感的事情,學者自當懷著始終如一的激情,去對古代文學作品進行“考古式”發(fā)掘,去發(fā)現謎題并通過調查、鉆研一步步解謎。在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唐詩異文的形成與抉擇處理研究》時,方勝針對同首唐詩在多種版本中出現相異字句的現象展開研究,圍繞“為什么會產生異文?誰改動了這些詩文?改動的目的是什么?變動后效果如何?”等疑問,反復推敲、仔細考證,力求追根溯源、消除困惑。比如,在王維的詩中有這樣一句“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但更早的版本卻是“紅豆生南國,秋來發(fā)故枝”。為何不同的版本卻出現了“從春到秋”的截然相異嬗變呢?方勝一遍遍地翻閱文獻資料,最終得到了答案:原詩中的“紅豆”,并非尋常意義上的食物“紅豆”,而是生長成熟在秋季、多用于制作珠串飾物贈別親友的“相思子”或“海紅豆”。后人傳抄時誤將二者混淆,故造成后世詩文版本上的差異!拔膶W正是如此,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不斷的探尋、長期的堅守,于我而言,既是責任,也是樂趣。”
科研本身就是件有意思的事情,當然如何將它“玩”好需要的是極高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龐大的知識儲備以及多學科的交叉,比如王之渙的《涼州詞》中“黃河遠上白云間”一句讓方勝倍感疑惑,他熟悉歷史地理,詩人在玉門關怎么可能會看到千里之外的黃河?經過反復查閱資料才發(fā)現原文應是“黃沙直上白云間”,后人誤將“沙”的手書認成了“河”,而“黃河直上”于理不符,于是后人改成了“黃河遠上”。像這樣需要運用到多學科知識的例子還有很多,如前文王維一段中便運用了植物學的知識通過植物形狀與生長季節(jié)的不同推測出原文中“紅豆”之意。這樣科研探索尋題解謎的過程就猶如給歷史做一場史無前例的手術,剖開古人作詩之迷思,尋找前人生活之態(tài)度,而方勝手中拿起的書本便是這解謎的手術刀,在一章一頁之間一點一點向歷史深入,迷霧終有真相大白之時而歷史也終有重見天日之期,就如一場真正的手術一樣不能有差錯每一筆的落下都必須堅定,每向前一步的深入都必須嚴謹,這就是科研的魅力也正是方勝之熱愛。
方勝受聘為智庫專家
而面對當下新文科的發(fā)展熱潮,方勝亦迅速行動起來,將“新文科”建設列入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十四五”發(fā)展規(guī)劃;诂F有傳統(tǒng)文科的基礎進行相關專業(yè)課程重組,形成文理交叉,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新聞傳播類及藝術等課程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達到知識擴展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靶挛目剖侨宋纳缈频奈磥!也是國家和社會對人文社科類人才的期待。這是我們以后的工作方向,它強調學科交叉,更突出人文價值、應用價值!
網媒專業(yè)在校第一附屬醫(yī)院拍攝專題片
2020年和2021年,方勝先后承擔省教育廳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面向工程技術可視化的動畫專業(yè)新文科建設實踐》《新文科視域下新聞傳播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以動畫專業(yè)和網媒專業(yè)為依托,突出理工科高校學科專業(yè)辦學特色,在影視、動畫基礎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中全面貫徹新文科思想,在動畫專業(yè)堅持“藝術+科技”“藝術+傳統(tǒng)文化”“藝術+傳媒”的特色發(fā)展道路,并著力將網絡與新媒體專業(yè)建設成為“科技+傳媒”“藝術+傳媒”“文化+傳媒”融合發(fā)展的“新文科”示范專業(yè),也能夠為工程技術三維動畫提供攝影攝像、數字化采編和融媒體傳播平臺。目前,網媒專業(yè)探索出工程可視化技術與數字網絡媒體相融合、動畫藝術與數字網絡媒體相融合、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非遺”文化與數字網絡媒體相融合的三大實踐模式并陸續(xù)付諸實踐,促進了科技與藝術相融合。此外,通過與上海光磁文化傳播公司、南京完美動力等12家公司建立“產業(yè)+企業(yè)+專業(yè)”產學研結合的工作平臺,導入企業(yè)的產業(yè)項目或企業(yè)創(chuàng)新項目,從而使工作平臺升級到真實性生產、市場化運作的水平。通過實施教、學、研、產、用五位一體的辦學模式,教師帶領學生圍繞項目組建團隊,利用實踐學習知識提升能力。堅持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開展啟發(fā)式、討論式教學,推動專業(yè)教育教學不斷邁上新臺階。
“新時代有新要求。我們期望課程能立德樹人,潤物無聲;也期盼學生既有專業(yè)素養(yǎng),又具人文情懷!边@是方勝新文科建設的目標。他仍在不斷摸索,不斷前行;教育不息,創(chuàng)新不止,他一直在路上。
與學生打成一片的教育者
方勝指導學生團隊參與比賽
“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敝螌W如此,教學更是這樣。作為一名教師,方勝秉持著這一理念,扎根杏壇二十年如一日。在日常教學中,方勝積極提倡“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由“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的轉變。在拍攝非遺紀錄片期間,方勝經常帶領學生到淮南市各個非遺文化點進行現場學習,每部紀錄片從選題開始,到策劃、寫腳本、分鏡設計,再到最后的展播,他都帶領學生全程一一實踐,與學生打成一片。“在紀錄片拍攝中,我看到了老師們的另外一面。和往日里老師們在課堂上的嚴厲不同,在非遺項目的拍攝中老師們更多的是寓教于樂,而在一些我們做的不好的地方及時讓我們進行改正!眳⑴c非遺紀錄片拍攝制作的鄔愛恒同學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收獲頗豐,學到了在課本中所學不到的知識,提高了個人的實踐能力。鄔愛恒同學回憶到,在拍攝過程中,他們曾遇到拍攝場景采光不足、不同的設備間存在色差、人員配合不協(xié)調等問題!拔覀兯龅降囊磺袉栴}都是對我們臨場應變能力的巨大考驗。幸好有方勝老師的在旁指導建議,我們才通過場景布置和溝通,解決了室內采光的問題;通過調整相機的相關參數和分辨率,并安排了妥善的后期處理方案,解決了色差問題!彪m然在拍攝和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很多,但是每次在方勝老師的指導下,都能夠得到妥善的解決,取得較快的進展。這樣的實踐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學習真知識、發(fā)現真問題、開展真研究、悟出真道理。
教育同樣是個雙向的互動。“教給學生一點東西,自己就需要學會更多的東西;學生有所啟發(fā)后,自己也能接收新的想法和理念。做老師,便是這樣一個不斷認識、學習的過程!狈絼僖恢币詠矶加幸粋令他“得意”的小習慣。他每隔一兩年就會擇機在課間給班級同學發(fā)一張白紙,讓大家在紙上匿名寫出他教學上的優(yōu)勢與不足,下課時再將紙條回收回來。“我讓同學們在紙上多多寫出我的缺點和不足,少說一些優(yōu)點,柏拉圖有一句話叫做‘自知其無知’,所以我要通過一些方法去發(fā)現自己的無知和不足之處!彼溃行┎粔蚝玫牡胤阶约嚎赡茏⒁獠坏剑Mㄟ^學生的指正,對自身進行反思、完善;而學生們也直抒胸臆的將老師上課說的內容過多、要求過于嚴格、課程趣味性不足等缺點指出來。方勝將這一沓又一沓的紙張裝訂起來,封面還特意標明了課程名稱和日期,齊齊整整收藏起來,這也成為他不斷改進自己教學工作的“箴言”。他也將這種方法推薦給學院的其他老師,有效提高了學院整體教學水平。學會自省,善于反思,不斷革新自我,方勝與學生共同進步,教學相長。
一筆一書一世界,一心一意育桃李;熱愛方抵路途遙,書生無懼歲月長。良師方勝,以匠人之心鉆研學術,以育人初心啟思導行,在安理熱土上點燃育人之火,匯聚實踐之光!
為你推薦
采寫:學生記者 崔舒妍、賈宇欣、張馨云
排版:齊鎮(zhèn)
責編:鮑升智
審核:施培松
快為墨寶點亮贊和在看吧~